網際論壇 - 布袋戲專區 - [其他資訊]號昆侖“太極玄”解密
» 遊客:  註冊 | 登錄 | 會員 | 幫助
 

免費線上小說
動漫分類 : 最新上架熱門連載全本小說最新上架玄幻奇幻都市言情武俠仙俠軍事歷史網游競技科幻靈異 ... 更多小說

作者:
標題: [其他資訊]號昆侖“太極玄”解密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MB
  一般會員 
 



  積分 286
  發文 38
  註冊 2006-5-18
  狀態 離線
#1  [其他資訊]號昆侖“太極玄”解密

號昆侖“太極玄”解密


這段時間,雖然對霹靂大批人物都很著迷,但是最感興趣還是太極傳人紫宮太一,最主要原因是本仙一直師從楊式太極正宗傳人苦練太極,對太極實在有深厚的感情,所以一睹太極劇情,心潮澎湃,尤其配樂簡直稱絕,現在每天邊聽邊打拳。

正如片中所示,太極拳確實是一門威力無窮的武功,不過沒有傳說中那麽神奇罷了。而片中號昆侖傳給太一的“太極玄”心法大部分是正宗楊氏太極行氣歌訣的內容,足見編劇用心良苦,現將全篇歌訣獻於眾道友共享。

劇中的“太極玄”心法: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陰陽者,敵我也。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如何分,如何合?分合意涵:分者,分開也,敵我分擊之術;合者,融合也,敵我合擊之術。故,分擊在於分離克敵,合擊在於合同制敵。合擊中,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分擊中,人不知我,而能迅速轉變。一為合擊,靜中制動,意在松、柔;一為分擊,動中克敵,意在沉、勁。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繼,方為懂勁。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心為令,氣為旗,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太極玄者,招招連綿,節節貫串,一氣呵成,剛柔相濟,快慢相間。

正宗楊式太極十三式行氣歌訣:

以心行氣,務令沉氣,乃能收斂入骨。
  註:心以精神意氣之總稱。乃指走架時一拳一動以精神為主動。驅使其氣,即每一開合之中,開時必須意氣達於手指,合時必須意氣通於脊背,而後之足跟.在如斯線路中,將全身之筋伸直行之,則自然沉著而有纏勁,其氣就自然而收斂入骨髓矣。

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註:用功既久,氣能隨意而運動,則身之運動,為意之運行。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氣>,因以心行其氣也,所有屈伸起落,務須曲線緩和,毋使身手內發生稜角之病。是之為順遂,如此則身可從氣,而氣可從心矣。

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
   註:使目平視,兩頭略拔,則謂虛領頂勁也。精神自然而連帶提起矣,亦即頭頂上有棚勁之謂也。頭頂上有棚勁,則可減去身之重量,其轉動自然輕靈,而無遲重之虞矣。

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動虛實也。
   註:每一動作其身手均有主賓之分,如能隨機換意互為主賓,意之所至氣即隨之,是之謂靈,意左則左為實,意右則右為實,能如意而倒換之,意氣不滯住某一點,是之為活,內中順遂,是之謂圓,能保順遂以倒換,亦即虛實之變化也。   
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註:頭頂懸起為調整身之中正法,中正者,必須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如有偏傾,只能支撐他之一方有棚勁,失去其余之七方矣,故氣向下沉,則意不浮躁,而身體安定舒展,自然中正不偏,能得中正何方來何方即可支撐之,故無論如何變化之動作,而身體均須中正內行之也。

發勁須沉著松靜<凈>,專註<主>一方。
   註:此言凡發勁時其身平均須在棚勁中沉著行之,尤須不準發生絲毫努責作用,如無努責為之"松",體會空洞謂"凈",如斯松凈沉著之勁,而具彈性,方有發之可能也。發時雙手本系相對而相異,以求保持身體之平衡,然雙手雖由相對相異之方向而發,然發時之雙手仍應有虛實之分,須一手為主,一手為賓,即一手輕一手重之謂也。

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
   註:人身之九曲,如拳節。腕節、腰節、胯節、脛節是也,行氣如九曲節者,乃所有之關節均須順遂圓滑如珠,行氣九節之中。即所謂節節貫串之功也,決無微米稜角致不便之處,是為至要也。

運勁如百煉鋼,無堅不摧。
   註:百煉之鋼,成繞指之柔鋼,"柔"非棉花之柔.可比之柔中帶鋼,外柔而內剛也,內剛柔由棚勁而產生,棚勁生於筋直之氣功。凡人運動能煉到百煉之鋼如繞指柔時,則身內之堅塊不化之處,莫不摧去無遺矣。  

形如捕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
   註:運動時其形狀如高空捕兔的鵠,盤旋無定,此指精神之活潑,且活潑之中而有集註,並蓄勢待發,有似伏地捕鼠之貓,運機即發之精神也。

靜如山嶽,動如江河。
   註:靜如山嶽,言其形沉著不浮,一靜無有不靜,如山嶽屹立,所謂神宜內斂是也。動如江河,言其動作之波動不停起伏相間,如江河之滔滔不絕,所謂意氣宜鼓蕩也。

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
  註:曲中求直者,乃求直其性,非伸直手足之謂也,蓄而後發者,乃發由蓄生,有蓄而後有發,蓄得足而發得脆也。

力由背<脊>發,步隨身轉。
  註:含胸拔背,以成蓄勁之勢,脫扣發勁,先沉其肩,勁則方可由脊背發出,此勁乃中正之勁,且為全身之勁也。步隨身轉則為功,身隨步轉則為病,凡運動之身有移動,步亦隨之,而移動為左顧在盼之步,不然成為外擺襠之步。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連而復斷。
  註:收,為放收.放,為收放。兩者互為表,如環之無端,此運動滔滔不絕之功也。蓄發勁,其發出之勁反斷,則勁方可越出身外,所謂後連者乃糸按勁,即褶叠之功用,先求能己之斷勁,而後可以連接他人之勁也。

往復須有褶叠,進退須有轉換.
  註:運動至終點時,若再按之,非往即復,其往復中間必褶之,而往叠之,而復所謂意上寓下之謂也。進退之有轉換,乃足之褶叠也,故褶叠在步轉換.在步轉換者,顧盼之步也,即所謂步之進退須先顧盼二步為褶叠而後再進退也。

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
  註:外愈柔而內愈剛者,因內有棚勁之故也,有棚勁外而極柔軟,則堶捧弘磾閮o。有如彈簧乃最柔之物,然其質剛為最堅剛也。呼吸急促則意誌不清,心之氣滯矣,若呼吸深長,謂之能呼吸,則心神安寧,而轉換褶叠自然靈活矣。

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余。
  註:養氣須直養<筋直>則靈活松凈而易貫串,若曲壓則滯住而動,致成努責,易生病害矣。勁須曲蓄,則彈性足,蓄之無余,太過為偏,是有缺陷之曲蓄,所以謂之病矣。

心為令,氣為旗,腰為蠹,脊為旃。
  註:心為主帥以發令,氣為傳旗如聽命,而後行腰為大蠢,魏然挺立不偏,無昧可倒<腰以下至尾閭>,脊如旗屈,收以拔骨,使脊骨有偏長之能也。

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慎密矣。
  註:初步練習時,須大開大展,須全身松開氣達梢,功夫愈進,則求緊湊,其大圈漸進於小圈,由外顯之圈,成為內隱之圈,是可成為慎密無向之運動,方會放之則進,卷之則退,藏於慎密之義也。

先在心,後在身,腹松凈,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
  註:凡走架子以心意為本,身體為末,即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之謂也.身體松開,而腹腰存想為空洞無物,則一切方可由腰脊而動,<即不亂動>是之謂靜也,此運動時不二選擇,應時時刻刻銘於心也。

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脊背而動之。
  註:即以背為中心,乃運用離心力本也,如覺每一動作,背上之反應會繃緊,則失去此義也,統能以此行之,亦為養氣斂入骨髓之法也。

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
  註:內固精神,則神註易得內剛之功,外示安逸,則神怡易得外在之效。邁步如貓行,乃指所有邁步須如捕鼠時的貓下伏鏟地而邁步也。運勁如抽絲之旋轉,如來福線之螺轉也。棚出為順抽絲,采入為逆抽絲,有如公母二螺絲也。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在神則活。
  註:雖然以心行氣在意不在氣,若註意在氣,則意為氣所擊而生滯也,蓋神速而氣慢,欲練氣合神,必須意而神不在氣之本身。然後神能導引其氣變為神,則氣隨之功可得矣。

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
  註:有氣者無力,無氣者能柔,有力者無氣,無氣者純剛,故專柔專剛均屬非太極拳。必須剛柔相濟。若力氣隱於內,則柔現於外,則剛欲求柔於外而剛於內,是之為勁。故須去力以求勁得後乃活氣,方可得氣之用,使生彈性,欲得氣活,須氣貫串遍於身軀如輪之旋轉之不休,欲得輪之旋轉,須有輪之中心有軸,故所有左右上下旋轉均以腰脊為主宰也。
      
       此外,劇中的心法還有一部分是取自古代太極高人王宗嶽的心法口訣,而號昆侖和太一的武功身法更多的是陳氏太極拳的手法,所以可以說霹靂中的太極是合成太極。

來源:晉江都市論壇


2007-8-2 09:04 PM
查看資料  發短消息   編輯文章  引用回覆
  呆一下
  中級會員 
 



  積分 726
  發文 74
  註冊 2005-10-11
  來自 台灣
  狀態 離線
#2  

楊氐太極乃是由正宗太極拳演變而來..
是一種在實戰中所使用的太極拳@@~
其式剛猛但又具有太極真義...

和其反道為行的是'八極拳"
以剛猛為主.一出招就分生死@@|
代表人物"神槍李書文"

小小見解~~


2007-8-3 01:14 AM
查看資料  發送郵件  發短消息   編輯文章  引用回覆
  eddy801205
  基本會員 
 



  積分 95
  發文 12
  註冊 2007-8-2
  狀態 離線
#3  

不知道紫宮太一學會了沒?

2007-8-5 10:04 PM
查看資料  發送郵件  發短消息   編輯文章  引用回覆
  eddy801205
  基本會員 
 



  積分 95
  發文 12
  註冊 2007-8-2
  狀態 離線
#4  

他會不會打死法雲子?

2007-8-19 05:21 PM
查看資料  發送郵件  發短消息   編輯文章  引用回覆
  鷹眼
  VIP會員 
 


 
  積分 6411
  發文 191
  註冊 2005-9-7
  來自 火星 不在五行中 脫出三界外
  狀態 離線
#5  

太極
http://down.gogobox.com.tw/207146/rrar_srar_trar
淵    源



譕楫e南省溫縣陳家溝太極拳,世代相傳,其架式與用勁,與一般傳習之太極拳,不盡相同,稱謂陳氏(家)太極拳。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陳氏自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居河南省溫縣常陽村。嗣以陳氏宗族繁衍,遂將常陽村易名為陳家溝。自陳氏遷溫縣始祖陳卜至今,太極拳世代相傳,一脈相承已有六百年之歷史。陳氏太極拳在此六百年歷程中,關於創造發展,由博而約,以至定型,在陳氏族譜家乘拳譜以及陳氏子孫之著作中,有明確之記載,足資考證。   

        陳氏太極拳採取陰陽學說,以動靜開合之理,與剛柔虛實之法,為輕沉遲速互練之術;拳勢動作,均以螺旋進退,稱纏絲勁,為陳氏獨創之奧祕,世代口口相傳,頗少文字記載。在陳氏拳譜中,關於理法者,僅為「拳經總歌」及「打手歌」兩篇,為陳氏第九代陳王廷所著。此兩篇文字說明縱放屈伸與諸靠纏繞,運用纏絲勁,及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與捨己從人,還是由己之理。「打手歌」陳王廷原著為四句,後由子孫衍為六句。茲將「拳經總歌」及「打手歌」錄次︰
拳經總歌
媼譕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
                    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採也難敵。
             鉤棚逼攬人人曉,閃驚巧取有誰知,
                    佯輸詐走誰云敗,引誘回衝致勝歸。
                    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
                    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炮捶。
                    二換掃壓掛面腳,左右邊簪壓根腿,
                    截前壓後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
                    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
                    藏頭蓋面天下有,攢心剁脅世間稀。
                    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                                                           

打手歌
媼譕灟黖菪|句
媼毼督媼譕  擠才朋攄捺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
                        任他巨力人來打,牽動四兩撥千斤。
            糷l孫衍為六句
                    擗~朋攄擠捺須認真,周身相隨人難進,
                        任人巨力來攻擊,牽動四兩撥千斤,
                        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粘隨就屈伸。

     陳氏太極拳於第九代陳王廷時,已編有拳套七套,此外有散手、短打、以及兩人對練之手(或稱打手,現通稱為推手。)經歷代研練,再五傳至第十四代陳長興時,陳氏太極拳已由博而約,去蕪存菁。太極長拳,勢式繁多,已不練習。十三勢拳架五套,僅練頭套,其餘四套亦棄而不練。砲捶一套,與十三勢相輔相成;十三勢柔多剛少,砲捶剛多柔少,有躥蹦跳躍,騰挪閃戰等動作,補十三勢之不足。但基本功夫仍在於十三勢之熟練,因之陳氏族人亦有不習砲捶者,外姓學習重在健身或年老嫌動作難練亦多不習砲捶。至於兩人對練之擖手,僅為一種順步(如甲出右足,乙則出左足。或甲出左足,乙則出右足。)插襠動步之式。兩人上則手搭,下則足靠,上下互相粘貼,先則運用才朋才履擠按之法,熟練之後摻入採才列肘靠,以及拳套中各種著法,漸至動步不拘規矩,所謂大才履散手,即在其中。方法簡單,變化無窮。
  

         陳氏太極拳至第十四代陳長興時,已趨精簡而定型,拳套祇練十三勢頭套與砲捶兩套。因之簡稱十三勢為頭套拳,砲捶為二套拳。陳長興一支所傳自其九世祖編定之十三勢及砲捶兩套拳架,迄今已有三百餘年。綜觀陳氏太極拳始自遷溫始祖陳卜,九傳而至陳王廷而集成,再五傳至陳長興(1771、1853)而精簡定型,歷時已達四百七十餘年,可謂經久研練,精益求矣。媼

        陳氏太極拳頭套十三勢為柔多剛少,但仍有震腳發勁與較難練之著法。因之與陳長興同代之族人陳有本刪去震腳發勁,變化難練之架式,改為新架,而稱原來拳架為老架。後來十五代陳清萍從新架又變化一套小巧緊湊圈小步活之小架子,為新架之小架,簡稱小架。因為陳清萍贅婿於陳家溝鄰鎮之趙堡鎮,清萍當時在趙堡教拳,因此亦稱趙堡架。
  

        陳氏太極拳十三勢老架、新架(與老架同樣寬大)、小架三種拳架,在拳套著勢組合上並無不同,間有式同而名異,或名同而式稍有變化者;但著法不變,僅手法之難易與纏絲之大小多寡而已,至於理法,完全一致。此三種架式並無程度之深淺,因之習老架者不必學新架或小架;學新架、小架者亦不必習老架。如果兼習亦無不可。昔日楊露禪從陳長興習老架而成楊無敵;武禹襄從陳清萍習小架而技至神化之境,即是明證。

        陳氏太極拳,世代相傳,至民國二十四、五年間,已歷十有九代,名手輩出。自十四代起,因所練十三勢拳套,有老架、新架、小架之分,遂形成陳長興所傳為老架系統,陳有本所傳為新架系統,陳清萍所傳為小架系統。傳至近代,陳發科為老架系統之主要代表,陳鑫為新架系統之主要代表,小架則流傳於趙堡。

     拳藝一道,重在師承淵源。研究考證,須明流傳演變。太極拳之源流,傳說不一,假託附會,前人已有辨正矣。現在所研練之太極拳,皆出自河南溫縣陳家溝而來,為今日練太極人士之所共知公認者,國術界前輩陳泮嶺先生已有言之矣。(見陳泮嶺先生著「太極拳教材」第一章第三節近代太極拳勢傳自陳家溝說)因之陳氏太極拳之史實,誠為我國武術之重要資料。至關於陳氏太極長拳十三勢,受戚繼光拳經之影響,陳氏十三勢名稱之內容與楊家八門五步之十三勢名稱內容有別,以及打手歌之演變等,張唯中先生有詳盡之考據與精闢之論列,已散見於教育部中國武術史料集刊第一、二兩集之「太極拳原理探微」與「太極拳史料簡說」,以及載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之「太極拳楊派拳譜詳解」諸文之中,彌足珍貴,可資參證。本文僅就陳氏太極拳之創造發展,由博而約,以至定型,以及拳架分勢與世系等,依陳氏子孫之記載,與聞諸師言者,予以縷述,聊供研究參考云爾。

[ Last edited by 鷹眼 on 2007-8-22 at 03:55 PM ]




http://gogobox.com.tw/207146

2007-8-21 05:51 PM
查看資料  發短消息   編輯文章  引用回覆

可打印版本 | 推薦給朋友 | 訂閱主題 | 收藏主題

論壇跳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