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育兒心得]新生娃娃的照顧全集 [打印本頁]

作者: purple     時間: 2007-8-11 08:39 PM    標題: [育兒心得]新生娃娃的照顧全集

頭部問題:多看、多量、多摸是觀察頭部是否正常的三大步驟。
多看:父母可從頭型看出寶寶是否有顱骨骨縫過早閉合的現象,因為如果顱骨骨縫太早閉合,除了容昜造成畸型的頭型之外,有時更是一些先天性疾病的警訊。

多量:平均而言,出生時頭圍約35~36公分左右,到一歲時可達46~47公分,我們可由頭圍的大小發現寶寶是否有大頭症、水腦症、小頭症等疾病。

多摸:由於新生兒的顱骨尚未結合,所以型成前囟門及後囟門,前囟門大約在六個月左右就不易察覺出來;而後囟門在二個月大時就會完全關閉。許多疾病也可從前囟門得知,如:脫水前囟門會凹陷;腦壓增高前囟門會膨起;前、後囟門關閉的時間過晚,有可能是疾病的徵兆。


眼睛問題:
鬥雞眼:嬰兒的兩眼內側因鼻樑較平,中間皮膚較寬,容昜讓人以為有鬥雞眼。

下眼皮:嬰兒的下眼皮較肥厚,容易使眼睫毛向內捲,如此很可能因常摩擦眼球而導致發炎。

分泌物:初生寶寶的眼皮上會沾上很多黃色分泌物,這是因為鼻淚管阻塞,父母可以每天幫寶寶在鼻樑處按摩幾次,讓阻塞的鼻淚管維持通暢,眼尿必然減少。


耳鼻喉問題:
嬰兒對外在的冷空氣容昜過敏,特別是在早上或睡醒時,鼻腔分泌物更易增多,鼻塞的現象更明顯。也因為新生兒的許多器官尚未成熟,本身支氣管徑細小,或感染其他呼吸道疾病異常現象造成嬰兒常有痰音,所以幫寶寶拍痰幾乎是每位爸媽必經的過程。

耳朵盡量避免進水,若水份不潔淨或有病源菌則可能會罹患外耳炎。


皮膚問題:  黃疸:一半以上的寶寶在出生後48~72小時,皮膚會出現黃色,到了兩星期左右會漸漸消失,這就是無害的生理性黃疸,但若時間過久或膽紅素特別高,則須至醫院檢查,必要時進行照光。另外,吃母奶的寶寶較易有黃疸,但不必擔心,因為它並不會傷害嬰兒(若無其他引起黃疸之原因),且只為低度黃疸。

脫皮:新生兒在出生24~36小時後會開始有脫皮的現象,並持續2~3週。

栗粒疹:通常在臉上的白色疹子。

新生兒痤瘡:在鼻頭上散佈一些類似痘痘。

濕疹:常見許多小寶寶的臉上紅通通的,皮膚粗且乾燥;這時需給予充足的嬰兒油或凡士林等保養品來改善。

痱子:新生兒的汗腺尚未成熟,因此很容易造成汗孔阻塞而導致發炎。

尿布疹:與屁屁和大小便接觸有很大的關係,勤換尿布是預防的不二法門。

胎記:它是因為某些正常細胞過度滋長所形成的結果。有的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消失,有的則不會。只要不轉為皮膚癌就無大礙。


骨骼問題:  O型腿:新生兒常會出現弓形腿的腿型,這是種膝蓋外翻的現象。正常骨骼的發育本來就是由膝內翻慢慢變成膝外翻,所以出生到二歲左右是膝內翻,隨著年齡漸漸轉外翻,但如超過三歲仍有O型腿的情形,最好由醫師診斷。 (O型腿並不會因為背寶寶而產生)


溫度問題:  發燒:新生兒的體溫調節中樞及皮膚汗腺尚未成熟,如果讓寶寶穿太多衣服再加上外在環境的溫度過高,寶寶的体溫就會居高不下,這就是為何剛出生的寶寶會突然皮膚泛紅發高燒。如果寶寶只是體溫升高,其他的飲食、精神狀況均良好,父母可用溫水替寶寶擦拭身體,當溫度不再升高即毋須擔心。

體溫過低:最佳室溫26~28度之間,正常新生兒的肛溫為36.5~38度左右,如降到36度以下就有危險性,此時除給予毛毯或熱水袋外,應儘速送醫。


消化問題:  母乳:是寶寶最好的食物,除了一般的營養素外,另外含有免疫抗體,可增進寶寶的抵抗力。

配方奶粉:必須注意濃度,以免寶寶因過濃而腹瀉、過稀而便秘。

溢奶:嬰兒賁門尚不成熟,大多數會溢奶,父母可藉由幫寶寶排氣、右側躺方式來避免溢奶。通常1~1歲半會改善。

吐奶:與大人嘔吐一般,如嚴重(一天4~5次)則須找小兒科醫生診治。


排泄問題:  尿液:新生兒一天排尿6~8次,也因尿液中含蛋白質、膿細胞...等,且尿酸成份也高,所以常會發現尿液中出現紅色液體,此為正常現象。

排便:初生時大便為稀軟的墨綠色胎便,2~3天後漸轉為黃色。此時排便習慣來自於大腸的反射,幾乎喝完奶就有排便,一天約5~6次。


生殖器官問題:  男寶寶:有些嬰兒的包皮過長,陰莖會出現一小塊突起,如果家長沒做好清潔的功夫,就容易囤積髒東西而形成包皮垢。此外,陰囊太大,可能為陰囊水腫,(檢查方法:以手電筒照射腫脹部位,透光則為陰囊水腫,正常會在6~12個月大時恢後正常;若沒有透光則可能為疝氣,此狀況必須依醫生指示是否開刀〔若為腹股溝疝氣則必須開刀;若為臍疝氣則可等一歲之後,若未消除,再請示小兒科醫生〕)生殖器過短,其實是因為氣恥骨的脂肪太厚,生殖器被包在裡面所致。

女寶寶:下體出現如月經般的分泌物,這是正常現象。


其他問題:  寶寶分泌乳汁:這是由於來自母體的荷爾蒙所導致,會自然消失,切記不可特意去擠壓寶寶的乳房,如此不但會引起疼痛,也容易感染乳腺炎。

臍疝氣:尤其以早產兒最常見。此為肚臍部位出現鼓起膨出的現象,原因是臍下方腹肌的肌膜有缺陷,通常2~3歲前即會消失。

臍帶:一般新生兒的臍帶約在1~2個星期脫落,其間臍帶護理是不可乎視的工作;平常需保持乾燥,如果經常溼溼的,容易使臍帶產生肉芽組織,嚴重時會發臭。


[ Last edited by purple on 2007-8-21 at 10:24 PM ]
作者: purple     時間: 2007-8-11 08:53 PM

如何餵哺母乳



1  一般而言在產後3天內,媽媽就能很自然的分泌乳汁,如果寶寶在出生後能儘早接觸媽媽的乳頭,則有助於乳汁的及早分泌。

2  寶寶感到乳房接近他的小嘴或臉時,他就會本能的吸吮,妳可以抱著寶寶,讓他正面對著媽媽的乳房,再以乳頭撥弄寶寶的嘴唇,來幫助寶寶開始吃奶,這些動作會刺激寶寶用嘴來尋找乳頭的反射動作。

當他吸吮到乳頭後,他的小嘴將緊緊地貼在乳暈上,而不是乳頭上,然後他會將舌頭往上撥弄,把乳頭頂在上顎,吸光媽媽的乳汁。

3  剛開始寶寶喜歡舔玩乳頭,直到寶寶開始領悟到適當的吸奶方式,這些都是正常現象。當寶寶一旦很有效率地吸吮乳汁,媽媽的乳房就會製造更多的乳汁,和增加乳汁的流量。


以下提供上班媽媽的奶水儲存方式及時間





[ Last edited by purple on 2007-8-21 at 10:47 PM ]
作者: purple     時間: 2007-8-11 09:00 PM

關於胎記



常見的胎記種類:

蒙古斑
蒙古斑產生的部位以臀部、薦骨部最常見,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現,大小不一。
蒙古斑在出生時的顏色由淡至深灰青色,隨著年齡增加,顏色逐漸變淺,然後消失。

鱒魚肉色斑
它是一種暗粉紅色且平坦的斑塊,出現部位以前額、後頸及上眼皮最為常見。
鱒魚肉色斑是一出生就存在,然後逐漸淡化,約在八個月大時會完全消失,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

葡萄酒色斑
葡萄酒色斑是因為成熟的皮膚微血管擴大所造成的,病灶呈現斑塊狀,顏色在粉紅到紫色之間,它和鱒魚肉色斑最大的不同在於鱒魚肉色斑是暫時的斑塊,而葡萄酒色斑卻是永久存在。
如果葡萄酒色斑分佈的位置與三叉神經分佈相同的話,就要考慮史特吉-威伯症的可能性,這是一種合併有腦膜靜脈血管瘤,抽筋、半身麻痺等問題的疾病。

先天性黑色素細胞痣
先天性黑色素細胞痣又稱痣或黑痣,可視為皮膚的一種良性瘤,其特徵為含有痣細胞且痣的數目與年齡有密且的關係。
但如果痣的直徑大於0.6㎝的話,就需注意有無病變的產生。

咖啡牛奶斑
它外觀呈現淡棕色的斑塊且大小不一,與正常皮膚的邊緣界限清楚,有些在出生時就己出現,有些則在幼童期才慢慢出現。咖啡牛奶斑常暗示一些全身性疾病的可能性,一般如果身上有六個(含)直徑大於1.5㎝以上的咖啡牛奶斑,就有可能出現神經上的各種障礙。

草莓痣
它是一種血管瘤,顏色鮮紅且凸於皮膚表面,一般以瞼部、頭皮、背部和前胸部較常見。
草莓痣出生後仍會持續擴大,直到八個月至一歲左右才穩定下來,然後出現自潰的情形而逐漸縮小。
有60﹪的病灶在5歲前完全吸收乾淨,多半不會留下痕跡,但有些會殘留擴張的血管和稍微變皺萎縮的表皮。




叮嚀:
寶寶身上若有胎記,應該及早請專科醫師檢查,以便獲得正確的診斷,提早找出問題來解決,若是無害性的胎記則可解除心中的懸念。

若是須要治療,要密切注意胎記的變化。

除非長在眼、臉、鼻子或嘴巴附近,會妨害身體機能運作的胎記,才需要做積極性的治療。

同時也應考慮寶寶的年齡是否適合做治療?合作的程度如何?麻醉的危險性如何?這些都是父母必須注意。


[ Last edited by purple on 2007-8-21 at 10:26 PM ]
作者: purple     時間: 2007-8-11 09:09 PM

零至一歲嬰兒成長與遊戲



親子互動的重要性
父母要了解0∼1歲的嬰兒是以感覺、動作為主,因此親子互動關係對嬰兒EQ與IQ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在此時期是教育的最佳良機,錯過了很難再回頭喔!
0∼1歲的嬰兒是處於感覺運動期,他們透過感官(視、聽、味、觸…)功能和動作協調,一方面認識自已的身體形象,另一方面認識外在的環境,慢慢的累積自己的經驗。
如果父母親在此一時期與寶寶有較好的互動關係,給他較多不同的經驗刺激,則寶寶會自我形成較多的基模去應變新的事物,也因為經驗增多,較有安全感與自信心,對寶寶的EQ也有良好的發展。


寶寶的視、聽、味、觸覺特色
0∼1歲寶寶的視、聽、味、觸覺特色──
視覺:剛出生的寶寶視力清晰所及範圍為18∼25cm。
聽覺:寶寶出生時耳朵的功能己發展完全,但耳膜仍脆弱,不宜接受太強音波。
味覺:由於寶寶尚未接觸太多的口味,所以寶寶的食品皆以原味為主(以原味品喂哺寶寶,保持寶寶的健康〕。
觸覺:寶寶安全感的主要來源地。


零至一歲寶寶動作發展  0∼1個月:肌肉重覆動作、功能性遊戲。
1∼2個月:手臂揮動且雙手互相觸摸。
2∼3個月:抓握反射現象消失。
3∼4個月:抓取物入口。
4∼5個月:兩手各自抓取物品。
5∼6個月:玩弄物品及翻身。
6∼7個月:將抓取物品雙手互換及爬行。
7∼8個月:手指之姆指與食指分化,能以姆指配合食指動作,雙膝式爬行。
8∼9個月:抓、撿小東西,咬、吃、舔……等。坐時可攀物站起。
9∼10個月:拍手、可扶物品側行移位。
11∼12個月:說拜拜、親親別人、單獨走數步。


親子互動與遊戲
在嬰兒成長的每個階段中,會慢慢發展出不同的功能,因此父母可針對此與寶寶至動。
如:
一個月大的嬰兒主要是肌肉重覆動作的功能性遊戲,不妨利用一些軟軟的、顏色鮮艷的、搖起來有聲音,最好是可以放在嘴裡咬一咬的玩具來增加寶寶對自我概念及外在環境的認識。

六、七個月時寶寶發展出物體恆存的概念,此時寶寶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當媽媽躲時他不會哭鬧,反而會笑的很開心,因為他知道媽媽並沒有不見。此時即是建立信任感最好的時期。

八個月大時寶寶喜歡撿小東西,透過實際操作去探索外在世界,因此可訓練他撿起玩具放進洞裡並適時的給予稱讚。

接近一歲的寶寶喜歡玩扮演遊戲,如打電話、醫生遊戲或扮家家酒…等。
透過想像及物件的轉換法,可以減少寶寶的自我中心增進人際關係,因為他可以站在別人立場想像事情。
另外寶寶有模仿能力,透過大人照顧他的方式運用到他人的身上,與他人互動,此時父母給予適時的鼓勵與支持,會使他有較好的社會行為。

研究中發現,寶寶在晚上睡覺時會重覆思考白天的一切活動,而這時寶寶仍在學習,因此白天適時的鼓勵與支持有助於寶寶晚上的學習與睡眠,若此時寶寶因為白天學習的挫折而哭鬧時,可給他熟悉的毛毯或玩具,使他覺得有安全感。


促進寶寶EQ與IQ的發展 在視覺方面,給寶寶看線條簡單、顏色鮮艷的東西,可以促進眼球肌肉的運動發展。

在聽覺方面,給寶寶聽的音樂不宜太過刺激,因為初生嬰兒的耳膜很脆弱,很容易受到傷害,最好是節奏較慢的音樂,如演奏曲之類,不但有緩和作用而且還可以安定寶寶的情緒呢!根據研究,寶寶最喜歡聽的是人說話的聲音,因此可以讓他聽故事錄音帶。

在觸覺方面,可說是寶寶最重要的感官發展,如果寶寶觸覺敏銳,對自我概念建立良好,則對他進一步探索環境、操作玩具及動作的發展、學習有正面的影響。反之寶寶觸覺安定感不足、情緒不穩定,不但會妨礙他的學習,對他以後的人際關係發展也會有影響。因此父母不妨時常觸摸寶寶,加強寶寶的感覺訓練,可使寶寶的全身感覺敏銳度較高,增加神經連結。訊息傳導快,自然反應及學習能力也會較強,而且也有安定情緒的功能。

  


愛與關懷
這些感官刺激不需刻意的去做,在平常的照護上,如餵奶、換尿布、洗澡時,便可充份發揮。
寶寶喜歡別人不斷的撫摸他,因為這樣使他有安全感。
適時的讓寶寶感覺到愛與關懷,可以建立他的信心及安全感,寶寶會較主動的去探索外在世界。


[ Last edited by purple on 2007-8-21 at 10:27 PM ]
作者: purple     時間: 2007-8-11 09:12 PM

初生的視力



分辨明暗:
初生兒即對光線有反射作用,能對明暗有感應。
嬰兒一個月大,看母親臉時,視線移動的範圍是侷限在母親的頭頂、前額到眼睛部分明暗是最清楚的地方。
在寶寶清醒的時侯,將寶寶睡房內的窗簾拉上,使房間暗下來,然後把燈打開一分鐘,再關燈一分鐘,如此交替進行五次,約10分鐘便結束活動。
一天內可利用早、中、晚各進行一次,目的在於提升寶寶分辨明暗的視覺能力。

分辨黑白與對比:
在視覺發展的初期,寶寶會對黑白分明的畫面特別感興趣,但由於視覺焦距尚未聚合,因此嬰兒的視力還很微弱。
約三週大的寶寶對黑白分明的大方格最感興趣;到了2個月大以後則可以看清楚小而較複雜的小方格,而且寶寶會因過去的經驗,暸解到小方格與大方格間的比例關係。
家長可製作黑白棋布,在寶寶眼前約30公分處展示給寶寶看,並且慢慢的將圖卡從左邊移到右邊,每次活動約20~30秒。父母可事先製作不同圖畫的卡片,提供寶寶豐富的畫面,經由黑白分明的刺激,可促進寶寶視覺能力的成熟。

辨視人與物的輪廓:
在嬰兒的視力尚未能看清物體的細節之前,己能憑著外形,辨別不同的人和物,例如:兩個月大的寶寶己能分辨爸爸、媽媽的臉或是奶瓶、小床了。

看清物體的細部結構與立體知覺:
隨著視覺的發展,寶寶對物體的辨視,不再只憑單一線索,而是會快速的移動視線去注意每一個部份,而且會把這些所有的訊息集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概念。在這個階段的寶寶也發展出立體知覺,己能察覺平面和立體間的差距,對物體與人物的觀察也更精細、彩色視覺神經的成熟,也帶領寶寶真正進入了彩色世界。寶寶在四、五個月大時,因著椎體細胞的成熟,己能辨視色彩,最初僅以分辨紅、藍、黃三原色,多給寶寶看各種原色的圖形或色彩鮮艷的玩具,有助於其彩色視覺的發展。
此時不妨把日常用品給寶寶把玩與觀察,蔬菜與水果都不妨讓寶寶看一看、聞一聞、按一按,甚至嚐一嚐。

作者: purple     時間: 2007-8-11 09:15 PM

量體溫的操作法則



幫寶寶量體溫,對家有幼兒的父母親而言,可說是家常便飯的事。
對未滿月的新生兒而言,必每天測量體溫,直到滿月,而最適當的測量時間為每天的洗澡之前;滿月後除非必要(父母可藉由觀察臉部是否潮紅,手腳有無冰冷現象,是否哭鬧不休,或用手摸背部是否發燙來判斷是否有量體溫的必要),否則就不用天天量了。


不宜量體溫的時機: 寶寶正在哭鬧中。(此時體溫偏高)
穿得過多、過少。
室內不通風,造成室溫過高。
室內冷氣太強。
蓋太厚或太薄的棉被。
餵完奶之後。(容易流汗)
洗完澡半小時之內。


如果寶寶處於安靜的狀態,而體溫高於37.8度時,可就要為寶寶施行降溫了。最好的方法是為寶寶洗個溫水澡,等半小時之後再測量一次,如仍高於38.5度時,就必須馬上帶寶寶到醫院診斷。

以下為參考


肛溫: (正常值37.5度)
此為最準確的方法,唯需注意的是,因為新生兒的肛門擴約肌收縮能力較弱,一受刺激就容易產生便意,父母可要多多留意。
口溫: (正常值37度)
對較大的幼兒來說可用此法,但為安全起見,父母需在一旁看護,以免寶寶咬破體溫計造成危險。
腋溫: (正常值36.5度)
由於常因沒夾好而使所量溫度失去準頭,所以準確度較差。
耳溫:
是目前最簡便的方法。主要測量耳膜的溫度。

作者: purple     時間: 2007-8-11 09:18 PM

改善寶寶便秘的方法



形成的原因
大腸在排便上可是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食糜在腸內的移動必須依靠腸子的蠕動,而腸子蠕動的速度則決定於食糜待在腸子內的時間,時間停留得越久,食糜的水份就會被吸收得越多,當然就可能形成較乾、較硬的大便。

很多神經性便秘都是影響腸子蠕動而造成便秘的,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巨大結腸症,這種腸道疾病起因於腸璧中的神經叢發育不全,而讓腸子無法適當的蠕動,所以大便會堆積在直腸,甚至到乙狀結腸中無法排出,而讓腸子脹得很大,這也是巨大結腸症病名的由來。

另外甲狀腺功能低下症也會使全身的代謝率變慢,因而造成了便祕。雖然造成便祕的原因有很多,也很複雜,但最常見的原因還是功能性的便祕或是習慣性的便祕。

由食物中改善
媽媽可以試著多給予一些水份,或是5%~10%的麥芽糖水在餐跟餐之間餵食20㏄,效果不錯;若是孩子己經接近三個月大,媽媽可以試著提早給予寶寶喝果汁,不過剛開始時要先稀釋。

非不得已最好不要使用通腸劑,媽媽可以使用肛溫表沾上一些凡士林,淺淺的在寶寶的肛門口中轉動,來誘發寶寶的排便動作。

寶寶到了四、五個月大以後,媽媽開始要幫他添加副食品,一些含有較多高纖維素的果泥、蔬菜泥,這些都可以幫助寶寶的腸子蠕動,並解決孩子的便秘問題。


幫助排便的有效方法
孩子稍大時,運動量增加,因此水份的補充及高纖維素的蔬果都有助於排便。家長不妨在每天早上醒來就讓孩子喝開水,在早餐後就讓孩子到廁所去『培養便意』;因為通常早餐之後是食道、直腸反射最明顯的時機,在此時養成孩子排便的習慣是最合適的了。

另外,做父母的千萬不要讓一些不良的惡性循環產生,例如孩子原本並沒有便祕的問題,但在一次生病、發燒或尿布疹之後,就開始出現便祕,而且越來越厲害,經過幾個月之後,便祕就成了寶寶生理上最主要的問題。

這是因為生病期間腸道水份不足而有大便乾硬的現象,上廁所解便時會疼痛,於是孩子便常忍著不願去解便,尿布疹也是同樣的道理,因大便碰到傷口會疼痛。

如此一來只會越來越糟。因此父母親常常須要去注意孩子排便時的感覺及習性,才能防止便祕現象的產生。

天天上廁所防止便祕
其實只要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並天天養成上廁所的好習慣,如此才能遠離便祕造成的不舒服,而寶寶也不會畏懼排便了。


作者: purple     時間: 2007-8-11 09:20 PM

為寶寶準備副食品



想要寶寶長的高又壯,營養可是疏乎不得,尤其是副食品的添加,這個階段是嬰幼兒飲食的轉型期,對孩子日後的飲食習慣有莫大的影響。

副食品的添加原則是:
一次一種食物,由少量開始,一週不應超過二種以上新種類的食物介紹,可由四大類食物(五穀根莖、水果類、肉魚類及蔬菜類)輪流上陣,一些易過敏或不消化的食物,則應注意延後或是改變形態。添加的時間理論上是八個月開始,若是寶寶厭食期出現,可以提早到五、六個月。

對孩子的餵哺並不需要刻意選某種食物,或是買些昂貴特殊的東西,只要在一般大人吃的食物中去取材就可以了(食物以平常為主是很重要的,均衡和不偏的飲食教導才是重點);

寶寶飲食開始時以汁和泥為主,重要的是食物不可太鹹,寶寶的食物不加鹽也沒關係,當寶寶的咀嚼能力加強了,開始要磨牙時,可使用現成的咬牙餅,自己切一下蔬果成條狀也不錯。


副食品製作原則:
媽媽的手務必乾淨。
食物的取材要新鮮。
副食品的製作以不加鹽或其他調味料為宜。
儘可能當餐吃且不要放太久。
食物愈簡單愈不容易造成孩子對食物的厭倦。

作者: purple     時間: 2007-8-11 09:22 PM

冷氣房內寶寶的照顧之道



出生後寶寶將面對一個充滿各種變數的複雜環境,忽冷忽熱,吵雜而又缺乏安全感。所以選擇空調來調整寶寶的居住環境,是現代父母最常用的一種方式。

寶寶在冷氣房內應注意的事項
 
一般室溫約控制在攝氏26~28度左右,夜間因氣溫降低,通常會感覺比白天冷,故應適時調整溫度或蓋被,以避免著涼,或使用睡眠裝置,由机器自動調整。

冷氣吹風口勿直接對著寶寶吹,以免受涼。

每日至少測量一次體溫,必要時則隨時測量。

避免在室內吸煙,如寶寶有過敏體質或呼吸系統問題時,可裝設空氣濾淨機,改善空氣的品質。

冷氣房內的空氣較乾燥,可多補充一些水份或注意皮膚乾燥的護理。


一般寶寶都相當怕熱,住在冷氣室內已是相當普遍的事,因此除了一般的生活照顧外,若能稍加注意冷氣房內的照顧方式,則寶寶的成長必能更健康快樂。

作者: purple     時間: 2007-8-11 09:27 PM

寶寶的成長



身體方面:

滿1個月的嬰兒,身體狀況大概都己經呈現穩定。在這時期,他們手腳動作活潑,睡醒時會不斷地揮動手腳,精神非常充沛。清醒的時間逐漸拉長,開始養成白天醒著,夜晚睡覺的睡眠習慣。

當你讓他趴睡時,他會想要將頭抬起,有些嬰兒在2個月時就能將頭抬起數十秒鐘,在抱著他時,脖子也不太會東搖西晃。

到3個月時,嬰兒的體重約為出生時的2倍,皮下脂肪發達,身體變得圓圓胖胖,看起來愈加可愛。由於肌肉的成長發達,脖子變得相當穩固,若是讓他趴著,他會嚐試用手、腳將胸部或肩脖撐離地板,有些嬰兒只要你出手幫他,甚至會自己翻身。

大部分的嬰兒在4個月的時候脖子就很穩固了。脖子若是穩固表示腦部正在發展,腦神經開始對身體各部分分別下達指令。以往讓他擺動右手,左手跟頭部就會一齊運作,但現在不同了,他己經可以讓左右手分別獨立運作。

有看東西和聽東西的能力:

新生兒時期的嬰兒只能看到臉部正前方15~30公分左右的地方,
第2個月時可以看到90度,
第3個月能看到180度。

嬰兒的聽力發展很快,1個月左右就能聽鈴鼓及音樂盒的聲音,連很小的聲音也聽得到。
2個月時臉會轉向聲音的方向,
3個月時對很多聲音都有反應,對電視聲音也會出現反應。
到了第4個月,嬰兒己能了解聲音發出的方向。

心智方面的發展:

1個月後的嬰兒己經可以分辨母親的聲音。當他哭泣時,母親抱起他,若是對他說:『怎麼了?寶寶!』此時嬰兒會停止哭泣,豎起耳朵聽媽媽的聲音。

呢喃是語言發展的基礎,到了2個月後半期,嬰兒開始發出『啊、嘻、咕嚕』之類的聲音,有時他會一個人高興的自言自語,有些嬰兒甚至會在媽媽跟他說話時發出回應般的聲音。

3個月大時,會明顯出現歡愉或不快的感情,表情也愈來愈豐富,一逗他就發出笑聲,全身表現出喜悅的表情,媽媽一離開,會用眼光追隨著,若發現沒有回來,便企圖用哭聲喚回母親。

4個月後,隨著智慧的成長,對看過的東西多少有點記憶,能夠區分母親和別人,對母親的依戀也愈來愈強。 1個月後的嬰兒己經可以分辨母親的聲音。當他哭泣時,母親抱起他,若是對他說:『怎麼了?寶寶!』此時嬰兒會停止哭泣,豎起耳朵聽媽媽的聲音。

呢喃是語言發展的基礎,到了2個月後半期,嬰兒開始發出『啊、嘻、咕嚕』之類的聲音,有時他會一個人高興的自言自語,有些嬰兒甚至會在媽媽跟他說話時發出回應般的聲音。

3個月大時,會明顯出現歡愉或不快的感情,表情也愈來愈豐富,一逗他就發出笑聲,全身表現出喜悅的表情,媽媽一離開,會用眼光追隨著,若發現沒有回來,便企圖用哭聲喚回母親。

4個月後,隨著智慧的成長,對看過的東西多少有點記憶,能夠區分母親和別人,對母親的依戀也愈來愈強。

心靈成長的表現:

這個時候,新生兒時期的反射動作會逐漸消失,而改由感情及意志來支配行動。這段時期的嬰兒腦神經細胞進展非常快速。

出現在2~3個月時的吸吮手指行為,就是嬰兒心靈發展中最明顯的例子。嬰兒之所以會吸吮手指,是因為漫無目的擺動手指,無意中碰到嘴巴,在反射作用下吸吮起來。這是偶然讓嬰兒發現吸吮手指可以得到像吸吮乳房般的安心感。

但是,對這段時期的嬰兒來說,將手舉到嘴巴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經過無數次嘗試後,終於能靠自己的意志和運動能力來吸吮手指。

吸吮手指是為了能在不久的將來,靠自由運用手部來生活,所做的第一步準備。當這個動作更持續發展時,在嬰兒覺得不再需要時就會自然消失。嬰兒經由『反射』這種本能的動作,逐漸地學會各種新動作,這些新動作和反射動作全然不同。

寶寶七個月大時,已可以開始不用支撐而坐著,還會以身體前傾來搆到東西。

八個月時能以腹部著地的方式匍匐前進,也可不靠支撐而穩坐,還會開始嚐試扶著東西由坐而站立。

寶寶剛學會坐時,其脊椎骨尚未發育完全,因此不要讓他坐太久,免得造成脊椎側彎,即使有靠背和扶手也不行,更不要使用學步車。
可把寶寶放在遊戲床裡或一個安全的空間,給他一些玩具,讓他自己坐起來玩,累了他會自己躺下,但仍要偶而抱他起來四處走動。

爬是寶寶成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專家指出:爬行與腦部發育及日後的學習能力有關。
因此,應鼓勵寶寶爬行,除環境佈置外,還可準備一些色彩豐富的玩具,增加寶寶爬行的興趣。
當寶寶努力爬行後,不要忘了給他鼓勵。
此階段若使用學步車時不要超過半小時,否則將阻礙寶寶爬行的興趣和能力。

此階段的寶寶,各方面的發展都非常快速,在體型上漸由嬰兒的圓胖體型,抽長為幼兒體型;乳牙的生長到12月時,通常已有許多顆了!

寶寶九個月大時,會利用手的支撐向前爬,可順利的由俯臥改為仰臥,再改為坐而後站起來。
十個月時,已能手腳並用,爬行自如,並學著以手掌撐起,獨自站起,也會扶著傢俱或牆壁走。
十一個月大時,已能由大人拉著雙手行走,並能獨自站立一會兒。
十二個月大時,可由大人牽著一隻手走路,甚至自己獨立行走;不過每個寶寶的發展快慢及次序並不一定,個別差異很大,不必太過擔心。
當寶寶開始學走及剛學會走時,應將傢俱的擺設稍做調整,避免防礙寶寶的行走。在他剛學會走,尚不能走太久時,可利用學步車來輔助,但仍不宜讓寶寶坐太久,且需有大人在旁陪伴,以免發生意外。

此階段的寶寶也可以控制自己的雙手,可以自己握住奶瓶吃奶,也會拍手、握筆及翻厚頁的書,甚至還會把積木投入容器中或堆積木等,另外寶寶也會利用大姆指和食指拿細小的東西。

由於寶寶己會爬行,因此應特別注意環境的清潔、衛生及安全,以免造成感染、誤吞等危險。

滿十一個月的寶寶已能控制肛門的小肌肉了,媽媽可以當試大小便的訓練,但不可操之過急,以免弄巧成拙。

小寶寶這時候,每天大約需要750~900卡的熱量,這時寶寶的腸道發育更成熟,所以開始接受一些動物性來源的食物,如:新鮮的蛋黃、魚肉、豬肝、肉泥等。

但寶寶的胃很小,所以不需要營養價值差的零食,更不要給寶寶重口味的食物,不但加重腎臟的負擔,也會影響寶寶日後的飲食習慣!

也許你的寶寶胃口變差了,那是因為寶寶的成長速度逐漸平緩又對外界十分好奇的原故,只要注意一些技巧,可千萬別氣餒或勉強寶寶哦!
如果寶寶開始喜歡咬東西,你可以把烤過的土司切成小條給寶寶磨牙。
先教寶寶用手抓東西吃,然後再漸漸進步到正確使用餐具。
寶寶可以自已吃東西後,就可開始練習用學習杯,由一天一次開始,這可訓練寶寶手口之間的統合能力。
與寶寶進食時,你會發現他喜歡翻攪食物邊吃邊玩,媽媽不必要太生氣,也不要讓孩子過份我行我素,不妨以30分鐘做為用餐的標準。

作者: purple     時間: 2007-8-11 09:29 PM

關於疝氣



何謂疝氣

小兒疝氣即小兒腹股溝疝氣,俗稱『脫腸』,是小兒泌尿科手術最常見的疾病。
在胚胎時期,腹股溝處有一〝腹股鞘狀突〞,可以幫助睪丸降入陰囊或子宮圓帶的固定,有些小孩出生後此鞘狀突關閉不完全,導致腹腔內的小腸、網膜、卵巢、輸卵管等進入此鞘狀突即成疝氣;若僅有腹腔液進入陰囊內即為陰囊水腫。
所以父母們若發覺小朋友腹股溝有腫塊,除了可能罹患疝氣外,亦有可能為陰囊水腫、精索靜脈曲張、隱睪症、腫瘤、淋巴腺炎或股疝氣。須詳細檢查,作鑑別診斷。
疝氣在新生兒中的發生率為14﹪,早產兒則更高,且可能發生於兩側。

時間

疝氣可能在出生後數天、數月或數年後發生。
最常見和最典型的疝氣是在腹股處發現有隆起腫塊,有時甚至會延伸至陰囊或陰唇。
這些腫塊多數是在哭鬧、咳嗽、打噴涕、久站或劇烈運動後才會突起來,但經平躺或休息後便會自然消失,有時須用手將它壓回去。
單純的疝氣所引起的疼痛通常不會很厲害,但如果腹股溝處發生持續的劇痛,同時腫塊無法壓回去,且症狀持續二、三天就有可能是掉入的腸子、輸卵管等壞死所導致。這是非常嚴重的併發症,可能有生命的危險。
如果腸子卡住影響睪丸或是卵巢掉入鞘狀突內造成血液循環不好而壞死,則可能影響生殖能力。
所以平時父母多觀察孩子身體外部有無異狀,可避免症狀嚴重擴大。

機率

一般疝氣患者男孩與女孩的比例為9:1,原因與睪丸在胎兒初期位於腹腔內,在胎兒後期才由腹腔進入陰囊;隨著睪丸的下移腹腔會產生一管狀突出,稱為『鞘狀突(processus vaginalis)』,如果嬰兒出生後鞘狀突仍未閉塞,同時深部腹外環又很寬大,則嬰兒的哭聲即有可能誘發疝氣發生。
此外,男孩與女孩在腹股溝處的肌肉排列附著亦有差異。
上述原因會導致男孩罹患疝氣的比例較女孩高。

手術
手術是小兒疝氣最好的治療方法。
一般皆以全身麻醉採高位結紮的方法,手術安全且時間不長。
有些父母擔心會影響寶寶的生殖能力,其實只要選擇有經驗、可信賴的醫生進行手術,只要過程正常幾天就可以恢復痊癒了且復發率很低,是不會影響日後生育能力的。
由於疝氣隨時有箝閉的危險,所以一旦診斷確定後最好早日接受手術治療。
至於陰囊水腫,若是與腹腔不相通,則一歲以前它可能自行消失。
所以陰囊水腫在嬰兒期並不急著手術,一歲以後,若仍未消失再行手術郡可,但要小心追蹤檢查,注意疝氣形成的可能性。

大叮嚀

除另有特別醫囑外,返家後的飲食及活動如常,但儘量避免過度用力。
如有嘔吐發生,暫時禁食四小時。
傷口疼痛,可依處方服用止痛藥。
傷口如有出血、紅、腫、熱、痛有滲出液或發高燒,請即回醫院診治。
手術後四天內傷口不可以沾水。五天後可照常洗澡。六天後小心撕去透明膜並拆除紗布即可。


一般而言,疝氣最好的觀察時機是在下午或晚上,因為寶寶此時活動力最強,在玩耍或排便等用到力氣的時侯容易導致腸子掉入鞘狀突內而腫起,此時從外型即可看出;亦可從替寶寶洗澡時觀查。
記住!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作者: purple     時間: 2007-8-11 09:32 PM

嬰兒長牙後的營養需求



寶寶大約在六個月大時開始長牙,而這時腸胃機能也更加成熟,餵奶己無法供應寶寶一日所需,媽媽可視寶寶的發育狀況,提供蛋白質及五穀根莖類食物。
這時媽媽可以開始去準備一些半固體食物給小寶寶吃,並開始準備斷奶了。
(斷奶並非不讓小寶寶再喝牛奶,而是以一般的固體食物為營養的主要來源)。

食物方面:
長牙的寶寶己有咀嚼能力,而且喜歡亂咬東西,所以媽媽們可添加供應蛋白質的蛋豆魚肉類及稀飯、麵條、吐司麵包、饅頭等五穀根莖類的食物,由流質(湯汁〕或半流質(糊狀)轉換成半固體(泥狀)或固體。
雖然寶寶己可開使吃一些固體食物,但主要營養來源還是以奶類為主,所以建議媽媽每天餵四次奶,二次固體食物;
當我們幫寶寶準備食物時應包括:蛋黃、豆、魚肉肝類、五穀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等四大類食物。

食物的選購:
媽媽在為寶寶準備食物時應每次只試一種新食物,添加時也應該由少量開始,視寶寶的接受度再慢慢增量,並以多種食物輪流餵食。
需要注意的是所購之食物一定要新鮮,蒸調時也要煮熟,以免造成寶寶受感染或過敏。
若要給寶寶吃蛋黃每天最多只能一顆,而蛋白最好等寶寶滿十個月後再餵食。
水果方面宜選橘子、柳丁、蕃茄、香蕉、木瓜、蘋果等皮殼容易處理的。在開始吃副食品時是寶寶最重要的階段,勿讓寶寶習慣吃重口味而影響健康。

食譜之舉例:
早餐 麥糊半碗、母奶或嬰兒配方奶粉
早點 母奶或嬰兒配方奶粉
午餐 蛋黃銀魚蔬菜粥、葡萄汁1湯匙
材料 莧菜嫩葉1湯匙、勿仔魚1/2兩、蛋黃半個、稀飯半碗
作法 莧菜取嫩葉,洗淨剁碎;勿仔魚也洗淨剁碎,蛋黃煮熟壓碎,一起加入稀飯煮熱即可。(勿仔魚含豐富鈣質,蛋黃可供應鐵質)
午點 母奶或嬰兒配方奶粉
晚餐 什錦細麵、蘋果泥1湯匙
材料 魚肉泥半兩、肝泥1/4兩、胡蘿蔔泥半湯匙、菠菜半湯匙、細麵線半碗
作法 魚肉、肝去筋剁成泥狀,胡蘿蔔先蒸熟後壓成泥狀,菠菜取嫩葉洗淨剁碎,加入麵線中煮至熟爛。(肝及胡蘿蔔均可提供豐富的維生素A)
晚點 母奶或嬰兒配方奶粉  





歡迎光臨 網際論壇 (http://centurys.net/)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