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分享]IBM大型主機誕生四十週年 [打印本頁]

作者: 布爾喬亞     時間: 2005-9-8 09:31 PM    標題: [分享]IBM大型主機誕生四十週年

從System 360/370/390到z900「Freeway」大型主機的發展

1964年,IBM推出System 360,也是世界上第一臺大型主機(Mainframe)。這麼多年來,S/360系統一直都是IBM在金融市場的主力,也是藍色巨人的金雞母,相較於RISC架構的RS/6000系列,地位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他大型主機廠商更是瞠乎其後。現在,我們就來回顧S/360四十年來輝煌的發展史-這可謂近代電腦發展的縮影。

奠定近代電腦基礎的S/360

只要有念過計算機組織結構教科書的人,多少都知道S/360在計算機發展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諸多今日習以為常的電腦特色,原來都是S/360所開創的。不過,由於S/360的畫時代的突破實在是太多了,所以我們僅提出重要性較高者。
作者: 布爾喬亞     時間: 2005-9-8 09:31 PM
「計算機結構」一詞與二進位指令執行碼相容性

「計算機結構」(Computer Architecture)這個名詞,是由IBM在1964年創造給S/360用的,藉由這個名詞來表示「程式設計者可以看到的指令集」。換言之,指令集架構相同的不同電腦可以執行相同的軟體。雖然這種想法對我們而言是理所當然的,例如英特爾和AMD的處理器都可以執行x86指令集所撰寫出來的程式碼,但是這在當時卻是非常新奇的觀念,因為那時候每種電腦都擁有不同的指令集,發展一臺新電腦就需要重新發展軟體。以當時的IBM而言,在S/360之前,竟然有五種不同的指令集架構,所以希望將IBM的六個商用電腦部門聯合起來發展共同的架構。後來,二進位指令可執行檔的相容性也成為日後所有電腦的基礎。

值得一題的是,S/360在指令集發展之初,基於可長可久的考量,所以非常重視實作上的簡易性。S/360指令集雖然一直被歸類至CISC,但是無論是定址模式和指令格式上,都非常的簡潔有條理,也擁有相當大的暫存器群和保留日後擴展定址空間的設計。也因此,當代RISC大師David Patterson和John Hennessy一直對S/360有著極高的評價(尤其拿來和10年後的x86作對照)。很不幸的,指令集架構和實作之間的互動在1980年代RISC萌芽之時才普遍受到重視,但是很多像x86之類設計不良的指令集已經無法拋棄了,這足以證明S/360設計上的前瞻性。S/360優秀的指令集架構,就是其可以存活超過四十年的基礎。
作者: 布爾喬亞     時間: 2005-9-8 09:31 PM
微碼控制單元

在VLSI技術尚未成熟的1960年代,設計功能強大的指令集是一個相當困難的工作,所以也導致透過微碼(Microcode)所組成的微程式產生控制訊號的設計方式。微碼控制單元的想法原先是在1958年由Maurice Wilkes所提出的,得到了IBM高層的重視。IBM在思考微碼的可能性之後,透過微碼系統將IBM 7090的軟體移植至S/360之上,也建立了「模擬」(Emulation)一詞。微碼控制單元對日後的指令集設計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也直接促成1970年代諸多「恐龍化」的指令集架構(如VAX和x86)以及今日Transmeta Code Morphing之類軟體模擬系統的誕生。

由8位元所組成的位元組

在今天,「1 Byte(位元組)=8 Bits(位元)」已經算是一個常識,不過這在S/360之前並不存在。以1965年的CDC 6600超級電腦為例,就是以6位元組成一個位元組。從S/360開始,這才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工業標準」。S/360也是第一臺以8位元位元組為定址基本單位的電腦。
作者: 布爾喬亞     時間: 2005-9-8 09:31 PM
聚集式十進位及字元資料型態

這可以說是位元組的實際應用。在每一個位元組內,儲存兩個十進位數字的十進位表示法,便稱為包裝式十進位(Packed Decimal)。另外,計算機的發明原本是用來處理數字的,不過後來因為商業應用的關係被擴充成可以處理(Character),透過8位元位元組予以儲存。這兩項也都是S/360所開創的。
[showtoreply]
軟碟機

IBM在率先發展全世界第一臺硬碟機的同時,也在1970年研發出全世界第一臺軟碟機,首先應用於S/370系統,用來做為儲存微碼之用。在十年後,軟碟機逐漸成為個人電腦上常見的裝置。

快取記憶體

快取記憶體(Cache)已經是提升系統效能不可或缺的技術,1968年的S/360 Model 85系統就是世界上第一臺實作快取記憶體的電腦,而IBM在當年所發表分析快取記憶體效能的論文,也是該名詞的起源。
作者: 布爾喬亞     時間: 2005-9-8 09:32 PM
非循序指令執行及分支指令預測執行能力

在今日的處理器設計中,為了達成有效的指令管線化和更高的IPC(Instruction Per Cycle),非循序指令執行能力就是必備的需求。Robert Tomasulo在1967年提出了暫存器重新命名(Register Renaming)的技術(Tomasulo演算法),也包括了分支預測機制的使用,這些也都成為S/360 Model 91的技術重點。很多在360/91中的想法在逐漸消失了25年後,在1990年代再度復活,奠定了今日先進處理器設計的基礎。

老兵不死,而且繼續茁壯

雖然近年來市場一直充滿著「大型主機將死」的說法,可是事實並不盡然如此。根據市場調查機構Gartner的研究報告,在25萬美元以上的伺服器領域中,IBM的大型主機營收在2003年第四季增加了30%,達到18億美元規模。相較之下,同一等級的伺服器市場僅成長了8%,達到49億美元。在這個價格範圍內,大型主機主導了整個IBM伺服器的營收,佔了當季28.3億美元中的18億美元,就全年度而言,大型主機銷售增加20%,達68億美元。

為了反駁競爭對手宣稱大型主機已經是「絕種恐龍」的說法,IBM將最新的z990大型主機命名為T-Rex(暴龍),投入了1200人力,四年的時間以及10億美金的開發經費。為了趕上時代潮流,IBM將許多主流運算技術用到大型主機上,例如Sun的Java以及Linux等等,也將隨選運算納入應用之中。這些動作,導致在業界技術人員之中「暴龍依舊位於食物鏈頂端」的說法不脛而走。
作者: 布爾喬亞     時間: 2005-9-8 09:32 PM
目前看來,IBM的做法已經得到了成效,尤其數十年來以大型主機為主要系統的金融界相當的捧場。對金融界而言,他們要的就是封閉規格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不會輕易的更換系統,這也就是IBM的RISC體系產品雖然技術上如此強勢、卻無法取代自家大型主機的主因。在未來,只要四十年來累積的軟體資源一直存在,這些大型主機還是會繼續在伺服器市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計算機發展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於長期學習計算機結構的人來說,這些上古時代的活化石,更是最值得參考學習的最佳教材。

IBM 801 RISC明年將滿三十歲

在IBM為了大型主機誕生四十周年而大肆慶祝的同時,RISC的始祖:John Cocke所主導的IBM 801(1975)也在不知不覺中將滿三十歲。雖然大多數人提到RISC,都第一個想到David Patterson的Berkeley RISC I和John Hennessy的Stanford MIPS,但其實IBM 801才是最早進行的RISC計畫(1965年由Seymour Cray設計的CDC 6600則是公認的RISC概念起源),而且奠定了日後RS/6000「America」以及Power/PowerPC處理器的技術基礎,John Cocke本人更因為對RISC發展的貢獻以及發明超純量(Superscalar)架構,在1987年得到資訊工業界的最高榮譽獎項-ACM Turing Award。如果IBM沒有這麼健忘,明年應該又有大肆慶祝的理由了。
[/s]
IBM「e-Server」命名方式

IBM從e-Server開始,將伺服器區分為四大系列:i-Series、x-Series、p-Series和z-Series,意義分別為「Integration」、「x86」、「Performance」和「Zero downtime」,相信讀者應該已經了解這四個名詞背後所代表的市場區隔了。
作者: PTS     時間: 2005-9-9 07:58 AM
☆★☆★☆★☆★☆★☆★☆★☆★☆★☆★☆★☆★☆
☆♂◢■◣♂◢■◣◢■◣♂◢■◣◢■◣♂◢■◣♀★
☆♀■■■■■■■■■■■■■■■■■■■■■♂★
☆♂◥■■■■◤◥■■■■◤◥■■■■◤♀★
☆♀☆◥■■■◤☆★◥■■■◤☆★◥■■■◤★♂★
☆♂☆☆◥■◤☆★☆★◥■◤☆★☆★◥■◤★★♀★
☆♀☆☆☆☆★☆★☆★☆★☆★☆★★★★♂★

作者: formosa888     時間: 2005-9-28 08:47 AM
☆★☆★☆★☆★☆★☆★☆★☆★☆★☆★☆★☆★☆
☆♂◢■◣♂◢■◣◢■◣♂◢■◣◢■◣♂◢■◣♀★
☆♀■■■■■■■■■■■■■■■■■■■■■♂★
☆♂◥■■感■■◤◥■■謝■■◤◥■■您■■◤♀★
☆♀☆◥■■■◤☆★◥■■■◤☆★◥■■■◤★♂★
☆♂☆☆◥■◤☆★☆★◥■◤☆★☆★◥■◤★★♀★
☆♀☆☆☆▼☆★☆★☆★▼☆★☆★☆★▼★★★♂★
作者: wuwuab     時間: 2006-11-14 10:19 AM    標題: 很贊的文章,感謝分響

很贊的文章,感謝分響





歡迎光臨 網際論壇 (http://centurys.net/)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