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面上的機油種類非常多,訴求的功能更是五花八門,不過在機油瓶外總是會出現數字或是英文代號,這些數字不外乎機油黏度的分級、適用引擎種類以及機油適用的範圍。目前黏度分級是由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 SAE制訂一套機油黏度等級分類,而這一類分級只對黏度定義,並未對機油的特性做分類,如 10W-40 就是他們制定的,而美國石油協會 API其所制訂的規範則是機油所適用的範圍,如機油瓶上的 SJ字樣就是他們定的,除了美國API的認證外,另有歐洲ACEA的認證,ACEA是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ssociation of European Automotive Manufactures所提供針對汽、柴油車引擎機油的品質選用作業分類。”A”開頭表示針對汽油引擎機油的規範,目前分為A1、A2、A3&A5四個等級;”B” 開頭表示針對輕負荷柴油引擎機油的規範,目前分為B1、B2、B3、B4&B5五個等級;”E” 開頭表示針對重負荷柴油引擎機油的規範,目前分為E2、E3、E4&E5四個等級。一般機油等級數值愈大表示黏度愈高,數值越小就表示機油越稀薄,至於黏度等級可分為兩大類,分類如下:
複級指數:
就是機油瓶黏度數值上有加W者,W代表winter,也就是在一般在冬天低溫下使用之意,它除了100℃溫度要在某一數值之上,更加上低溫時的黏度限制,即使在低溫下也要有某一程度的流動性好保護引擎,如此數值越低則代表其低溫時的流動性越佳,其低溫的啟動性越好,也就越不容易造成低溫啟動時的磨損。
單級指數:
瓶子黏度數值上沒有加W者,其為一般溫度使用,其定義只有在100℃的限制,沒有規定低溫的特性。
目前市面上所購買的引擎機油大多為複級指數,單級指數的油幾乎看不到,即使有也大多應用在懸吊方面,我們一般通稱的前叉油就是單擊指數的油,其實以台灣的氣候條件使用單級指數的機油就夠了,當然這只是指一般的道路騎乘,不過汽機車工業日新月異,引擎越做越好,對機油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所以還是以我們能最方便取得複級指數的機油來使用。
黏度的影響
說完了分級,小編再告訴各位機油黏度對車子的影響,我們使用的機油黏度若是太高,因為油膜太厚會使機油黏滯使得阻力增加,進而產生不良的影響,而這些包括:
1.車子較難啟動與加速遲緩。
2.引擎動力輸出減少,冷卻效果變差。
3.車子變得較吃油,使得燃料浪費。
4.因為機油流動性差,不能快速到達汽缸,使得啟動時的磨損增加。
反之,如果機油的黏度太低,則產生的影響包括:
1.引擎各機件消耗增加,因為無法充分潤滑。
2.引擎的噪音變大。
黏度適用範圍
說了一堆我想大家最關心的還是要如何看懂機油瓶上那一堆數值,這邊就列表供大家參考:
SAE 黏度適用範圍
黏度等級 可耐最低溫度 (℃ )
20 -9.5
30 -1.1
40 4.4
0W -35
5W -30
10W -25
15W -20
20W -15
25W -10
API 黏度適用範圍
API: SG
其中 S 表示 Service 的意思,同時也代表著此等級適用於汽油引擎,後面的 G 則表示此機油的等級, 依次由最低級的 A 開始到現今最高級的M為止。
工作等級 適用範圍
SA 輕負荷,中等速度,清潔環境,不加任何添
加劑
SB 有少量添加劑保護的溫和狀況,少量抗氧
化劑,抗腐蝕劑
SC 1964到1967年出場,未加裝pvc系統的汽油
引擎,提供高低溫下的沉澱,磨損,生鏽
和腐蝕控制。
SD 1968到1971年間出場,裝有pvc系統的汽油
引擎,提供比SC級更好的控制性能。
SE 1972年以後出廠的汽油引擎,提供比SD級
更好的控制性能,抗氧化,高溫沉澱,
生鏽,腐蝕等性能。
SF 1980年以後出廠的汽油引擎提供比SE級
更好的控制性能,並加入了氧化穩定劑。
SG 用於1989年以後之車型,對引擎內沈積物
之控制、抗氧化性及減少引擎之摩損較
前等級為佳 。
SH 此標準制定於1992年,在揮發性,清淨性、
抗氧化性…等有更嚴苛的測試。
SJ 制定於1996年,可用於目前或更早期汽油
引擎車型,SJ級機油對低溫流動性揮發
性,過濾性, 抗泡性, 及高溫抗氧化
安定性等方面優於SH 級機油,另一特點
是減低對觸煤的毒化。
SL SL性能新標準,制定於2001年7月,符合
新引擎及舊款引擎使用,SL級能提供更高
的高溫清潔性及更低的機油耗損,並同時
符合ILSAC GF3的規格要求更具有省油
(汽油)特性。
SM 為目前最新標準, 制定於2004年第四季,
符合全系列引擎使用,SM級針對潤滑油之
抗氧化性,減少積碳產生以及優異之
低溫表現要求更高之機油耗損,並同時
符合最新ILSAC GF4的規格比SL之標準要求
更具省燃費性
歡迎光臨 網際論壇 (http://centurys.net/) | Powered by Discuz!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