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養生保健]護胃有方,腸保安康
[打印本頁]
作者:
happychyan
時間:
2006-9-12 03:08 PM
標題:
[養生保健]護胃有方,腸保安康
護胃有方,腸保安康
]消化不良、大腸激躁症等功能性胃腸疾病是現代人最普遍的腸胃問題,壓力則是促使它們發作的催化劑
,《康健雜誌》提供幾則護「胃」有方,「腸」保安康的方法。
台灣每
四個成人就有一人長期忍受功能性消化不良之苦
,「
功能性胃腸疾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這病是現代社會許多人的夢魘
。
它雖不像癌症令人聞之色變,或像愛滋病讓人驚懼
,卻是已開發國家
最普遍的腸胃道文明病
。
普遍到有
60%
的美國人都曾因各種腸胃不適就醫,門診病人數
僅次於感冒
,並且是
消化科醫師處理最多的問題。
台灣也類似。台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吳明賢指出,目前腸胃科門診
有三分之一到半數病人是屬於非潰瘍性消化不良、大腸激躁症等功能性胃腸疾病患者。
功能性腸胃疾病的特徵,在於它是一群
慢性、會反覆發作、卻無法找出解剖學病變和生化學異常來解釋的腸胃症候。
反應在上腸胃道(食道、胃、小腸)常見的是功能性(也稱非潰瘍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在下腸胃道(大腸)的就是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根據王德宏消化醫學基金會在1999年做的調查發現,台灣
每4個成人就有1人長期忍受功能性消化不良之苦
,並推估台灣
全年因消化不良花費的健保費用約90億元,相當於台灣去年一整年天災人禍的總損失金額。
《康健雜誌》在2000年的「科技人健康大調查」發現,
新竹科學園區有27%的人有胃病,居常犯的身體不適之首,和國內健檢機構對科技業中、高階主管的調查結果相同。
大腸激躁症患者也日漸增多。西方社會的流行病學研究指出,
大腸激躁症患者約佔總人口數15%,其中只有20%會去尋求治療。台灣的發生率約在10∼20%,且隨著台灣趨向已開發國家之林
,未來這類病人
只會有增無減,
吳明賢醫師表示。
壓力是催化劑
目前醫界對於功能性消化不良,大腸激躁症的病因都沒有明確共識,但
情緒與壓力是這兩種病發作和轉惡的催化劑,
是大多數的研究和臨床醫師同意的解釋。
古人說「
胃為心之窗
」,不管是家庭、人際關係、工作、甚至是失業所造成的壓力,
如果漠視不理,胃腸就會提出抗議。
娛樂新聞主持人陶晶瑩常在中午主持記者會,會前的壓力讓她吃不下東西。等結束後,第一餐通常已是下午二、三點,接著連續趕現場節目,晚餐是5分鐘扒完一個便當。長久下來弄得自認有個鐵胃的她也不堪負荷。胃痛初期陶晶瑩不以為意,
痛的時候少吃些,不痛就大快朵頤犒賞自己
,最後痛到不能穿內衣,逼得她不得不就醫。
曾國城則是同時主持好幾個節目,趕場軋時間卻常常拉肚子,他還一度憂心自己得了愛滋病,檢查之後才知道是因為壓力帶來的大腸激躁症。
不單是演藝工作壓力大,各行各業都有工作上要求的壓力。《康健雜誌》的調查發現,
科學園區人會因工作而經常(26%)或偶爾(70%)焦慮,有些人會用大吃一頓來解決焦慮,這更加重胃的負擔,常常鬧胃痛,胃藥不離身。
28歲的蔡又煌剛進入一家私人企業當行銷專員,從前準備聯考時,他在考前就常會肚子痛、腹瀉,考完症狀就消失。大學畢業,以為從此可以向腸子不好說再見,沒想到現在和大客戶見面、上台報告等重要場合,腸子又會攪局,常覺得腹痛,腹脹,急著跑廁所,既焦慮業績表現,又害怕肚子咕嚕作怪,弄得身心俱疲去求醫。
景氣好,有人腸胃不舒服;景氣不好,同樣也會波及腸胃
。
任職於高雄某家醫學中心的一位胃腸肝膽科醫師指出,最近因為胃痛、腹脹、腹瀉或便秘的患者比過去
增加
。問病人為什麼拖這麼久才來看?病人回應他,以前
胃不舒服都沒空來看,最近失業,症狀好像更嚴重,趁這時間來檢查和治療。
由於肝膽腸胃等消化系統的病變或癌症,初期症狀也會有腹脹、噁心、或是腹瀉、便秘等症狀,和消化不良或大腸激躁症的症狀很像,所以對醫生來說,功能性胃腸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是一大考驗。
首先,醫生要詳細問診並安排相關檢查,確實排除病人有器官上異常的可能性,才能下這樣的診斷。並且必須要和病人充分溝通,否則病人會因為不知自己得什麼病,以及療效不明顯而四處逛醫院,形成醫療浪費,馬偕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林錫泉表示。
診斷和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幾個判準: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狀
◆上腹部疼痛或不適
◆腹脹
◆噁心
◆嗝氣
◆嘔酸水
◆進食後容易有飽脹感
台北榮民總醫院胃腸科主任張扶陽指出,上述症狀在
一年內持續或斷續發生超過三個月,經X光、腸胃道或肝膽等上腸胃道攝影、腹部超音波、胃鏡檢查等也查不出明顯器質性病變、潰瘍、出血或腫瘤等問題,才能定義為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藥物治療
由於功能性消化不良成因至今沒有確定答案,所以
治療是以緩解病人症狀為主
。
有些病人消化不良症狀持續多年,對日常生活影響也不大,經過檢查和醫師解釋沒有器官上問題時,不用藥物病人也能接受。有的病人是因為
服用阿斯匹靈或非類固醇消炎藥物(NASID)所導致的腸胃不舒服,停藥後症狀就消失。
若需藥物治療,醫師針對主要症狀給藥。譬如常常胃痛的病人,就給予胃酸分泌抑制劑、制酸劑和輕型的鎮靜劑;若是常常腹脹、一吃東西就有飽脹感,則使用胃腸蠕動促進藥物,改善腸胃運動功能,張扶陽醫師解釋。
大腸激躁症的診斷
醫生會先問診,加上檢查,例如
糞便潛血檢查、血液生化檢查,大腸鏡或大腸攝影等,排除掉癌症或其他器質性疾病,生化、感染或是精神上問題(例如憂鬱症),
加
上在過去12個月中,至少有3個月連續或是反覆發作的下列症狀:
◆腹痛或肚子脹氣,在如廁後改善
◆排便次數改變,便秘或腹瀉(每天3次以上或每週少於3次)
◆大便形狀改變(硬塊或是稀軟便、水便)
◆排便感覺改變(要用力解、急迫,或覺得解不乾淨)
◆糞便帶有黏液
[
Last edited by clairvoyant on 2008-7-28 at 11:00 AM
]
歡迎光臨 網際論壇 (http://centurys.net/)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