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地圖上7號的Broad Contemporary American Museum,簡稱BCAM。這座建築是由Broad Museum的主辦人所捐贈(延伸閱讀:感受無限鏡屋的魅力:洛杉磯新興美術館 The Broad 初體驗)。由於雨屋採用預約制,現場想排隊還沒有辦法,只能在預定時間憑著預購的票去現場參觀。估計也是如此,在曼哈頓現代美術館(MOMA)大排長龍至五六小時的光景才沒有重現。
雨屋的設計概念來自於在一間下著雨的屋子裡面,卻憑著體溫感應,使站在裡面的人不被淋濕,周遭卻不斷地下著雨。設計雨屋的 Random Internaional 團隊位於倫敦,專攻現代藝術與科技來做結合,讓參展人也能夠感受經歷其境。
來到同一棟大樓BCAM裡,有著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Metropolis II (大都會2),一個未來世界大都市的翻版。為了這項作品,藝術家 Chris Burden (等下會介紹的LACMA無數街燈區也是出自他手)親手打造了1100輛獨一無二的汽車模型,18條高速公路,以及由不同建材製造的摩天大樓(包括玻璃、木頭、天然石頭等等)。
無意間瞥見珠光寶氣版本的艾菲爾鐵塔(真實版的艾菲爾鐵塔請看這裡)。
接下來前往5號的Ahmanson Building,一進門就被這巨大的作品給嚇到,由美國藝術家Tony Smith 所親手打造的 “Smoke”(煙霧),Tony Smith一向以極簡風格的雕像,這座雕像反映出他一生都在追尋的 ”有機生物的模式”,靈感來自自然界的蜂窩六角形。
另外一個LACMA的鎮館之寶,在Ahmanson大樓外面,也是臉書或是Instagram上面的熱門打卡地點,名叫”通透”(Pentetrable),是藝術家Jesus Rafael Soto之作。Soto用無數條金色管子打造而成,想要呈現光線通透的概念,同時也歡迎觀賞之人進去玩耍,被大家稱之為 ”麵條”(沒辦法,大眾就是這麼俗氣直接,若問我,我也會管他叫麵條)。
接著來到Hammer Building (地圖上4號),這棟以韓國藝術為重點,因此也就走馬看花的掃了一些。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是韓國藝術家 Yee Sookyung用無數個陶瓷碎片拼製而成為改造後的花瓶 “Translated Vase” 。Yee Sookyung把他們重新拼湊成地球的形狀,每一片碎片對她來說都極其珍貴,她把他們叫做她的小孩們,缺一不可,而且片片都獨一無二。這從之前主人手中所不要的、丟棄的、認為多餘的碎花瓶,卻成了更美,更多元,而且還更環保的花瓶。這花瓶的構思讓我想到造物主上帝,祂看待我們如同自己的孩子,總是不厭其煩地將我們生命中那些所看為壞、浪費或是多餘的部分,將一片片碎片拾起,將我們心裡一點一滴的傷口醫治。最終這些過去反倒成為我們重生的養分,也在祂的精細巧手之下,拼湊成一個更成熟茁壯,無可取代的自己。
最後來到地圖上也最偏遠的1號,日本藝術展示館(Pavilion for Japanese Art),也是所有的展館裡面,我最喜歡的建築物。 設計展館的建築師Bruce Goff,也是為有機建築的愛好者。他的設計思維深深受到美國建築師法蘭克-洛伊德-萊特的有機建築的影響,也因此可以反映在這棟建築的上面。(延伸閱讀:芝加哥的橡樹園-建築大師萊特的遊樂場)光是去到這展館路上的竹林和綠葉,就讓你心情不自覺的放鬆下來,完全就是在貫徹有機建築的使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