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雲
管理版主
積分 277993
發文 25144
註冊 2006-5-8
狀態 離線
|
#1 [養兒育女經]寶寶的語言發展大探索
寶寶的語言發展里程碑
對於學齡前的嬰幼兒而言,從哇哇哭泣到牙牙學語,再到能順暢使用語言表達溝通,是一連串透過學習和環境刺激的進步過程。
學齡前嬰幼兒語言發展表現
您家寶貝目前多大年齡了?已經開始牙牙學語了嗎?或者說話十分清晰而流暢?關於寶寶的語言發展,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療中心語言治療師李家汎表示,其中最需要注意的是「表達」和「理解」面向,綜合這兩個關鍵,學齡前(0∼6歲)嬰幼兒大致會按照下列發展歷程進行(參考臺灣聽力語言學會衛教單張):
6個月
*對物體發出的聲音感到興趣。
*頭會轉向聲源。
*喃喃發聲(此時所發的聲音多是無意義的)。
*當父母對他們說話和微笑時,會發出興奮的喔喔和啊啊聲。
*用哭、看著父母、以手撥弄、抓、丟來表示他的意思。
1歲
*開始明白簡單的字義,如:「不可以」、「謝謝」、「再見」。
*開始了解話語和東西的關聯性。
*會用手勢或動作進行簡單溝通,例如,指東西、點頭、搖頭。
*牙牙學語,開始發出一串聲母和韻母結合的聲音,而且有語調的變化。
*樂於模仿簡單的聲音。
1歲半
*聽懂50∼75個詞彙。
*會用手指身體一些部位,如眼睛和鼻子。
*能聽懂一些簡單的指令,如去睡覺、穿鞋子、坐下來……等。
*能使用約3∼20個詞彙,例如:爸爸、媽媽、抱抱,但發音不大清楚。
*常會重複他所聽到的語彙。
2歲
*聽懂約300個詞彙。
*能聽懂較複雜的句子。
*能遵循兩個相關的指令,如:「去客廳拿衛生紙」。
*能說出約50個詞彙。
*能將已會說的詞彙組合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如:「媽媽開」、「爸爸抱」。
*會回答簡單問題或輪流對話。
3歲
*可以了解複雜句子,且能正確反應或回答。
*日常簡單對話大多可以理解及回應。
*可以使用簡單句子來表達意思,且發音更清楚。
*會回答以「誰」、「哪裡」、「什麼」開頭的簡單問句。
*大多使用話語來表達感受,較少哭鬧。
4歲
*日常對話大致沒有問題。
*聽得懂簡單情節的故事。
*能說出合乎語法的句子。
*能認識一些顏色,並說出顏色的名稱。
*除了ㄓ、ㄔ、ㄕ、ㄗ、ㄘ、ㄙ的音仍有些模糊外,大部分構音均可正確發出來。
5歲
*會遵循3個步驟的指令。
*可用完整的句子描述圖片,或描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且口齒大致清晰。
*會正確使用代名詞,如:他、她、你、我、他們。
*說話流暢,不太會有重複、結巴的情形發生。
6歲
*詞彙量增廣,能將新學的詞彙用於對話當中。
*發音更精準,句子結構與選擇詞彙的能力完整。
*能重述故事,更有連貫性和次序感,並能說出自己的經驗。
*能精確的描述出過去事件的細節,也能自己編故事。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聽力語言學會衛教單--兒童語言發展遲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語言發展真有「黃金期」嗎
談到發展與學習,我們常常聽聞有「黃金期」存在,那小朋友的語言發展是否也如此呢?對此,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王宏哲說明:「寶寶的語言學習的確也有所謂『黃金期』存在,但家長往往過於在意第二語言的學習,反而忽略母語的重要性。臨床經驗上,孩子學習母語的奠基關鍵在5歲以前,若在此之前未能把握時機好好學習母語,日後的母語學習成效便會受到限制。」
因此在孩子滿5歲前,母語詞彙尚未累積充足、說話發音仍不清晰,無須刻意著墨在第二語言的教學上。想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家長應提供給孩子更充分環境刺激,讓孩子有空間自在揮灑母語能力。
5歲後表達能力較成熟
關於孩子各個階段的語言表現,王宏哲老師補充:0∼6個月是牙牙學語期,約6個月大的寶寶已經會看著人發出聲音;7∼12個月的孩子雖然還不會講話,卻開始試著將聲音和事物做有意義連結;12∼18個月則是單字發展期,能說出媽、爸、水、好等少數簡單詞彙;18∼24個月進入語言爆炸階段,詞彙量開始迅速累積。
而2∼3歲的孩子已經可以說出簡單但語意完整的句子;3∼4歲的孩子能夠練習說故事,回想並陳述今天發生的趣事;約5歲的孩子大致可以流暢和他人對話。因此,學齡前嬰幼兒的語言發展表現,各個階段都有令人欣喜的表現,但孩子大約在5歲以後表達能力會比較成熟些,之後也會持續有長足的進步。
家長教育觀,對孩子學習大有影響
寶寶在爸媽的細心呵護下成長,對孩子來說,爸媽往往是他最初的模仿對象。家長的教育觀,在孩子成長學習的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甚至是一輩子的長遠影響……
奶嘴不離口,影響語言發展
許多人認為,奶嘴可以對寶寶發揮良好的安撫效果,所以總是讓孩子奶嘴不離口。其實約7、8個月大的寶寶,通常已經出現幼兒獨有的「喃喃語」,此一階段的發音和仿音正是日後語言發展的重要基礎,李家汎治療師表示,奶嘴對嬰幼兒的影響廣泛,有不少國外文獻有探討奶嘴帶來的影響。以負向的影響來說,最直接的是孩子在牙齒咬合的發展上,異常的咬合之後也可能影響到口語發音的發展,其原因在於:
(1)長期含著奶嘴,孩子說話的機會自然很少,被奶嘴阻塞嘴巴使正確模仿聲音變得困難,練習的機會也不足。
(2)研究指出,年紀較小的孩子長時間使用奶嘴,有較高機率發生中耳炎的問題,而中耳炎若未妥善接受治療可能影響到聽力,聽力受損自然會影響說話發音。
綜觀上述原因,奶嘴並非不能用,但在使用上一定要適度,避免將奶嘴視為安撫寶寶的唯一工具。李治療師也提醒,臨床上偶爾會遇到長時間使用奶嘴造成口腔發展遲緩的個案,連帶也可能造成日後發音異常,因此,在奶嘴的使用上必求適度。
發音很重要,理解能力更不能少
理解能力是學習任何事物的基礎,學習理論上都會經歷「先理解後表達」的過程。嬰幼兒大約6個月大開始建立理解,不但對聲音感興趣也會轉向聲源,隨著理解越來越多,約1歲的孩子已懂得「不見了」、「謝謝」、「再見」等概念,雖然還不會說出口,卻可以藉著肢體動作傳達想法。
因此在正常的發展過程中,理解的發展速度應快於表達,誘發孩子發音是習語前期(0∼12個月)的重要課題,主要必須仰賴大人在生活中提供充足的互動、示範、口說,有助孩子自動替事物和動作、口語建立連結。
發音異常,一般建議4歲後進行治療
李家汎治療師也提及,有些孩子前來求診的主因是兩歲多仍發音不清晰,總讓旁人無法理解他的想法,但這個年紀的孩子本來就有許多口腔構造仍在發展,不建議對發音進行激烈矯正。矯正發音的重要前提是孩子察覺自己發音有異,這樣矯正時才能清楚意識到錯誤為何、該怎麼修正,若孩子沒有自覺,過度矯正只會充滿挫折而自信心受損,也沒有辦法配合老師的指導。因此,一般建議發音異常的孩子滿4歲或語言/心智能力較成熟後,再考慮直接的治療介入。
所幸現代醫療環境十分進步,許多可能影響口語的構造異常,例如聽力障礙或唇顎裂等都能及早發現,或許有少數孩子由於症狀輕微未能及時確診,臨床上因為發音問題前來就診的孩子,首先都會進行聽力檢查確認問題,接著找語言治療師評估口腔狀況,再針對問題進行治療。
女寶寶比男寶寶先學會說話?
「女寶寶比男寶寶先學會說話」的說法屢見不鮮,李家汎治療師表示,臨床接觸的孩童的確稍有「女寶寶先學會說話」的趨勢,這和每個人先天生理狀況、後天家庭教育、學習環境刺激等都有極大關係,但目前國內沒有相關統計數據,若依正常發展來看,理論上也不至於有太大落差。排除掉先天生理疾病與特殊障礙,只要照顧者多對孩子說話,多能促進孩子發聲與理解能力的發展,協助孩子建立和外界溝通的語言橋樑。
多語言容易導致學習錯亂?
近年來異國婚姻的比例增高,也讓許多小朋友從小學習多種語言的機會大增,舉例來說,有的孩子在家和爸爸講英文、和媽媽講中文、和爺爺奶奶說臺語,可是同時接收這麼多種語言,孩子難道不會錯亂嗎?王宏哲老師表示,其實孩子的大腦天生被設定可以適應多國語言,但如果在日常生活同時接觸多國語言的比重相同(各佔3分之1),孩子會不曉得該如何建立主要語言(母語)。甚至也可能孩子想用中文表達,但家長卻逼迫孩子只能用英文對談,這些都會讓孩子產生語言錯亂的情況。
李家汎治療師也提醒,異國婚姻的比例逐漸攀升,在多語言環境底下生活的孩子,普遍來講開始說話的時間點會稍慢一些(不是每個孩子都有語言發展稍慢的現象),而他們其他的發展進程仍然是正常的。但是倘若孩子超過兩歲仍未開口說第一個字,則建議大人暫時以一種主要語言溝通,當孩子對自己的母語建立習慣,等年紀稍大一些可以慢慢加入其他語言,適應、學習的效果也會比較好。
學習外語真的要趁早嗎
不少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的家長,會選擇讓孩子就讀「雙語幼兒園」或「全美語幼兒園」,希望從小練就一口流利的英語。但孩子在母語根基穩固前,若貿然進入不熟悉的雙語、全美語環境,有可能對日後的學習造成影響,王宏哲老師也舉例,他曾遇過一位貿然進入全美語環境讀書的小男孩,結果小學一年級時反而發生母語程度不及同齡者、不會造句、閱讀能力落後等問題,回頭追究根本的原因,發現竟是幼兒時期的全美語教學惹的禍。
幼兒園,學習生活自理和人際關係
幼兒園應該是學習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際關係的地方,不可一味將焦點著重在外語學習。王老師提醒,若大人在家中只說中文,可是孩子每天在學校8小時只使用美語,也可能導致孩子不清楚該以英文或中文為母語系統。當孩子沒有語言主軸,自然很容易造成學習混淆、產生學習壓力,落得兩種語言都學不好的窘況。孩子應該在日常生活、遊戲中輕鬆玩語言,而不是坐下來照著課本補習,否則孩子會覺得學習是有壓力、不愉快的事。
充分了解孩子能力,選擇合適的幼兒園
在八大智能中,「語言智能」是極為重要的環節之一,魏氏智力測驗也認為語言智商的重要性對孩子來說不言而喻,換言之,孩子會不會講話、語言發展好不好,都關係著智力的其中一個面向。家長要提醒自己,每個孩子的能力大不相同,不是每個孩子都有辦法適應外語環境,也不是人人都有必要從小接觸外語,家長應先審視孩子的需求,並且對孩子的能力有充分了解,再進一步判斷是否要讓孩子踏入雙語或全美語的環境。
考量未來的規劃
另外,有的家長打算等孩子上小學會回到國外定居,為了累積外語程度幫助日後順利和國外教育接軌、減少磨合不適應,所以讓孩子先進入雙語或全美語幼兒園就讀,將美語發展為孩子的母語不失是個好辦法。
反之,如果日後沒有國外讀書的計畫,只是單純擔心沒有學習美語會輸在起跑點上,其實家長只要讓孩子進入一般幼兒園或雙語幼兒園,再輔以許多美語的兒歌、遊戲等陪伴孩子愉快學習即可。
學習模式影響孩子的學習意願
對於學習外國語言,大家一直存有從小學習成效越好的迷思,王老師告訴我們,其實學者曾經做研究過,一群從小乖乖待在補習按照課本學習英文的孩子,與另一群從繪本、歌曲、遊戲中學習英文的孩子相較,等國小四年級再來看他們的英文成績,會發現第一組孩子的英文成績竟不如第二組孩子。
主要原因在於填鴨式教育提早抹煞掉孩子對語言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反而讓孩子對學習語言極為反感。11歲以前孩子對外語的接觸經驗是否充足,未來將是能否學好語言的關鍵,在此之前多幫助孩子建立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學習語言自然會變成快樂的事。
「口吃」的定義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階段性的語言不流暢現象,但討論這個問題前,首先我們要來定義「口吃」的涵義──李家汎治療師表示,一般人認為講話不流暢就算是口吃,但在醫學的定義上,口吃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並且經醫師和治療師縝密的評估後才能確診。其實階段性的語言不流暢,通常在2∼5歲的孩子身上才會出現,不屬於口吃但若超過5歲說話仍嚴重斷斷續續,或有其他附加的表現,則需要進一步接受診斷治療。
2∼5歲的階段性語言不流暢,主要和孩子的大腦正在發展有關,有時孩子的心裡有個想法,但腦中的可用詞彙卻不夠多,所以說話時需要很多的停頓以便提取詞彙、串聯想法,但是從成人的角度來看,便會將不流暢歸因在口吃上。若孩子真的有口吃問題,最明顯的典型症狀正是常在說話的同時會表現出痛苦、糾結、掙扎的樣子,隨口吃出現的附加行為,其背後意謂著孩子正面臨極大的說話困難。
口吃過渡期,給孩子耐心和包容
當孩子出現口吃的現象,大人仍必須回過頭來看造成的原因,多數孩子是語言發展過程中的自然歷程,但也有少數孩子的口吃和情緒、環境、壓力有關。
身為家長,切忌要求孩子「慢慢的說」、「每個字都要說清楚」、「我說一個字你跟著說一個字」、「放輕鬆不要緊張」,雖然出發點都是善意、想試著緩解孩子的情緒,但說出口後卻會發現這麼做對緩解口吃幫助不大,甚至孩子會更加覺得充滿壓力,因為家長給予的指令並非說話不流暢的原因,但家長的言語卻頻頻提醒孩子自己有說話不流暢的問題,口吃反而更變本加厲。此時,家長可以這麼做:
(1)放慢自己的速度
李家汎治療師建議,大人無須要求孩子慢慢說,但可以放慢自己說話的速度,畢竟許多家長本身的說話速度很快,孩子想要參與大人的談話,心裡著急就會出現口吃的狀況。甚至有時孩子的話還沒說完,大人就立即接續說出孩子的想法,也可能會降低孩子練習說話的機會和意願。
(2)給孩子適度的等待
孩子說話不流暢其實不光是大人著急,有時孩子的心裡也會感到焦慮。這時家長不要急著出言打斷孩子,話只說一半會讓他的內心更感挫折。此時只要面帶微笑安靜傾聽、耐心等待,會讓孩子感覺到被了解而尊重。
(3)不要逼迫孩子再說一次
孩子好不容易把前一句話說完,家長不應要求他流暢的重新說一遍,要求重說或是跟著複誦只會帶來子更大的壓力。大人可以等孩子全部說完後再以流暢的語句敘述一遍,讓孩子看到流暢的示範,也了解大人明白他想表達的意思。
(4)避免過度提醒孩子口吃問題
如果家長沒有把握能幫助孩子改善口吃,至少也不要頻頻提醒孩子自己有口吃的問題,這樣孩子說話至少不會那麼退縮怯懦,日後治療的介入也比較容易一些。
(5)不要因此而處罰孩子
孩子說話有不流暢的症狀,有些家長選擇鼓勵孩子多說、心情放輕鬆,但也有家長會因此責罰孩子,然而錯誤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更緊張害怕,口吃狀況也可能變本加厲。建議家長在孩子說話流暢時應不吝給予鼓勵,讓孩子明白「流暢」是什麼,孩子才有辦法微調自己說話的方式或習慣。
疊字詞彙和孩子溝通合宜嗎
和孩子說話究竟可不可以使用疊字詞彙,其實目前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但王宏哲老師分析:「站在臨床醫學的角度,其實家長使用的詞彙必須依年齡有所區別。舉例來說,1歲多至2歲的孩子還在累積詞彙量,使用疊字說話會放慢速度、語氣自然上揚,對孩子來說不但好唸,輕盈溫柔的聲調也更能吸引孩子興趣、刺激孩子學習,所以2歲前使用疊字詞彙溝通是很合宜的。」
等孩子兩歲多後,腦海已積存一定份量的詞彙,逐漸開始學著串連字、詞、片語發展短句,此時就可以在和孩子對話的同時逐漸修正,比方說把「球球」換成「皮球」、把「車車」換成「車子」、把「狗狗」換成「小狗」等,替孩子修改字詞的使用習慣。因此,是否需要使用疊字詞和孩子溝通互動,主要必須視孩子當下的年齡而定。
3歲後只會疊字表達當心異常
寶寶滿兩歲以後,如果仍只會使用疊字但開始有串聯詞彙表達意思的跡象,比方說「車車跑跑」、「花花好香」等屬於可接受的範圍內,應繼續密切觀察寶寶的語言發展狀況;但若是滿3歲後仍舊不太會講話、詞彙量很少、只懂用疊字和簡單片語表達,則表示孩子可能有發展異常的傾向,應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但是如果讓孩子進入幼兒園就讀,語言發展異常是否能有所改善呢?
王老師認為,如果單純屬於刺激較少、發展較慢的孩子,進入幼兒園可以因為多元化的環境刺激而獲得改善,但若孩子本身有語言發展遲緩、語言障礙等問題,進入幼兒園倒不一定能有真正的幫助,家長如有任何疑慮應先請專家針對問題接受評估治療,才是幫助孩子進步的最好方法。
孩子「不說話」還是「不會說話」
在早療單位服務多年的李家汎治療師提及,門診常遇到家長帶孩子前來求診的原因,往往是孩子到了該說話的年齡卻仍然不發一語,此時,孩子的理解能力是幫助判斷的重要依據之一,當孩子接收訊息後能理解並執行,平時也有模仿聲音和手勢動作的能力,或許目前只是不願意開口而已,以治療師的角度會覺得孩子很有潛力,日後有很高的機率透過學習與練習願意開口說話。另外一類型,是孩子對於別人呼喚名字、當下發生的狀況無法理解,自然也無法聽從指示完成動作,這些孩子首先必須建立好理解概念,其次才是說話的口語能力。
語言發展有問題,早療單位找協助!
現今有語言發展遲緩、構音、語暢、口腔構造異常等問題的孩子並不罕見,若家長懷疑寶寶可能有相關的異常,可以帶孩子向醫療院所的早療單位尋求評估,或是在寶寶進行常規健康檢查時向醫師提出疑慮,如有任何問題也才能及早進行治療,幫助孩子回歸正常的發展軌道。
頭腦動一動 語言學習更靈活
在了解寶寶的語言發展過程後,聰明的爸爸媽媽也要學著用各式道具進行小遊戲,帶著孩子動一動頭腦,更愉快靈活的學習語言囉!
善用教材,學習效果UP!
促進語言學習發展會使用的教材中,最常使用的不外乎是字卡、繪本、影片、故事CD、玩具、3C產品等。王宏哲老師建議,孩子滿3歲以前,必須暫時避免動態視覺學習的輔助道具(如影片、3C產品),等到孩子滿3歲後,則可以在大人的陪伴下漸漸加入影片和3C產品的使用,前提是絕對不可以放孩子自己一人,否則孩子只是單向的接受視覺刺激,對語言學習沒有實質的幫助。
藉著教具輔助學習的同時,也千萬別忽略「互動」的重要性,因為互動式教材對學習和記憶很有幫助,若非互動式教材則需要仰賴大人陪伴才能發揮更好的效果。在教材的使用上,王老師也有下列的重點要提醒家長:
各式繪本
親子共讀是非常愉快的過程,家長只要認真的講故事,至於孩子愛不愛聽則不用太過在意,畢竟小朋友的注意力很短暫,只要家長願意講,孩子的耳朵就會敞開,或多或少都能吸收內化進入腦海中。而如果平時和孩子以母語溝通為主,偶爾換換口味讀英文繪本也很不錯,是提供孩子多元語言學習環境的方式之一。
故事CD
音樂CD有助訓練聽覺上的專注力,但故事CD也是很棒的選擇,家長時常提供孩子豐富的聽覺環境,會增加孩子對聲音的敏感度,也間接擁有更多模仿聲音、語言的機會。
3C產品
在寶寶3歲以前不當使用3C產品,不但對促進語言發展沒有幫助,反而還會傷害孩子的專注力和智力,畢竟多數3C產品是讓孩子處於被動的觀看環境,過程中孩子鮮少訓練到口說,因此,3C產品一定要在孩子年齡超過3歲後才能給予,其次則是家長務必要從旁陪伴,避免孩子誤解內容。
最重要的是,為了避免孩子過於沉迷,每日的使用時間應控制總合在30分內為上限(或規範孩子每天只能使用幾次、每次幾分鐘),如果發現孩子有沉迷3C產品的症狀,則建議暫時完全剝奪接觸3C產品的機會。
從日常生活增進語言能力
(1)善用聲音與表情
適合用於一歲半以前的寶寶身上,這個階段的孩子語彙不是非常多,但如果家長常使用不一樣的聲音和表情陪孩子互動,孩子會變得很喜歡發出聲音,從小喜歡發出不一樣聲音的孩子,根據研究,日後的語言發展也會比較好(聲音和語言的差別在於語言擁有較多的涵義)。
(2)使用適齡的詞彙
和前文的疊字概念相似,即為使用淺顯簡單、符合年齡程度的詞彙或句子陪孩子互動,不但容易吸引注意力,也幫助孩子清楚理解話中的涵義。舉例來說,1∼2歲的孩子可以使用大量疊字的詞彙互動,2∼3歲的孩子則可以用「兔兔跳跳」等簡單的短句吸引興趣並模仿動作,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擴增句子的長度,4歲以上的孩子則可以常常陪伴他說故事。
(3)多陪伴孩子遊戲
語言本來就應該從日常生活和遊戲中學習,甚至可以在過程中結合律動、唱遊、跳舞等不同形式的活動,增加趣味性也更吸引孩子融入。
(4)找玩伴,提供不同的環境刺激
研究指出,孩童自動會找尋年齡相近的孩子玩耍,是因為彼此不管在聲調、行為等方面都非常相似,所以時常帶孩子找玩伴可以幫助他們彼此相互學習成長。
(5)提供適齡的遊戲或學習教材
家長不但要提供孩子適合年齡的遊戲或學習教材,更重要的是,每個孩子皆有自己的發展步調,不要強迫孩子學習,更不要拿孩子和他人相比,只要依照自己的步調快樂學習即可。
(6)耐心傾聽孩子的話
如果孩子話還講不太好,家長卻總是心急打斷孩子立刻接話,久而久之會讓孩子對說話心生挫折,因此,大人應提供更多的時間耐心傾聽。
趣味小遊戲,學習語言動一動
(1)發出聲音──適合滿2歲半的小朋友
是一個訓練專注力並且使用聲音玩語言的活動,可以先替各種動物設定聲音,比方說公雞是咕咕咕、小鳥是吱吱吱、貓咪是喵喵喵、小狗是汪汪汪,而當爸爸媽媽說出動物的名稱,此時孩子就要喊出該種動物的叫聲,譬如媽媽講了「貓咪狗狗」,此時孩子就要回答:「喵喵喵汪汪汪」,聲音和順序都不能有錯誤。
(2)請你跟我一起說──適合3∼4歲的小朋友
爸爸媽媽念出一段文字,比方說「我要去買早餐,早餐有吐司和牛奶……換你!」接著孩子要照樣造句跟著說:「我也要去買早餐,早餐裡有麵包和果汁……換你!」講過的品項不可以重複,這個遊戲一方面可以訓練孩子口說,一方面也能促進孩子的聯想力和記憶力。
(3)連接詞說故事──適合4歲以上,已有邏輯的小朋友。
再大一些的孩子,開始學習將「因為」、「然後」、「再來」等連接詞放入句子中,在孩子講故事的過程裡,家長可以協助孩子建立使用連接詞的習慣,例如像這樣的情境:
孩子:「我是一個小廚師,我在家裡煮菜。」
媽:「然後呢?」
孩子:「然後我放了番茄和蛋,好好吃喔!」
媽:「再來你要煮什麼?」
孩子:「再來還要煮濃湯,要放玉米……」
媽:「最後呢?」
孩子:「最後裝到盤子裡,大家就可以吃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