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l5193
區版主
積分 32065
發文 2823
註冊 2006-5-16 來自 台灣
狀態 離線
|
|
2007-2-5 09:55 PM |
|
jsl5193
區版主
積分 32065
發文 2823
註冊 2006-5-16 來自 台灣
狀態 離線
|
#2
記者謝家璇/編譯
「瘦才是美」的審美觀可能過時了!過去曾有許多模特兒為了穿衣服好看,枉顧健康亂減肥,導致半身不遂,營養不良死亡等得不償失的遺憾。歐美現在許多國家已經抵制這些過瘦的模特兒,以免帶給愛美女性不好的影響。
模特兒美麗的身段是許多少女憧憬的目標,但是在骨感身材下卻隱藏著健康危機。去年11月一名巴西的女模特兒為了維持骨感美節食過度暴斃,今年1月27日,又有一名過瘦的模特兒因為骨質疏鬆太嚴重,下半輩子都得待在輪椅上,這名180公分的模特兒瘦到只剩下30公斤。
面對過瘦所帶來的種種問題,西班牙率先開始行動,禁止BMI值小於18的模特兒登台,緊接著義大利也跟進抵制過瘦的模特兒,深怕這種紙片般的骨感身材會釀成一股歪風帶來不良示範。
義大利青年政策與運動部長米蘭蒂說,「我們要畫出一個界線,一個很明顯的界線,分辨健康的瘦或是病懨懨的瘦。」
最近美國也開始注重模特兒應該表現出的健康形象,流行專家瑪莉史蒂芬森說,「廠商必須在後台提供健康食物,而且我們不准模特兒抽菸喝酒。」
抵制模特兒病態的骨感身材成為歐美各國的新指標,時尚界紛紛改變「瘦才是美」的觀念,認為健康勻稱的身體曲線才是美。
|
花漾女人館歡迎您的加入∼∼ |
|
2007-2-5 09:57 PM |
|
jsl5193
區版主
積分 32065
發文 2823
註冊 2006-5-16 來自 台灣
狀態 離線
|
#3
記者許峻彬/台北報導
厭食症有多可怕?台北榮總精神部主治醫師周元華曾收治一名病危的厭食症患者,一百五十幾公分,只有十九公斤,因為營養不良,大小便都失禁,全身長出黑色胎毛。
周元華表示,這名廿六歲的女生,出現厭食症後對自己身體形象更不滿意,一直不吃東西,最後營養不良,命在旦夕,家人也快放棄,送到精神科「死馬當活馬醫」。
周元華說,患者到院時,因營養不良導致膀胱、肛門肌肉無力,大小便都失禁,必須包尿布,月經也停止,內分泌失調導致全身長出黑色胎毛,神智呆滯,躺在病床上一動也不動。
為了搶救她,周元華先使用胃管灌食高熱量飲食,同時讓女生服用抗憂鬱劑與抗精神病藥,同步治療她的憂鬱症,改變她對自我身體形象不滿意的認知。待意識恢復後,再用認知行為療法,鼓勵女生吃東西,只要她肯開口吃完病房供應的高熱量飲食,就可以吃到以前最喜歡吃的蛋糕與梅子。
經過一個月治療,周元華表示,這名女生出院時體重增加到卅多公斤,可以自己下床走路,半年後還重返職場,以教電腦為業。
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曾美智表示,她曾經收治一名一百六十多公分,但體重只有廿六公斤的女孩。她很擔心吃東西就會變胖,家人看到女孩那麼瘦,一直勸她吃東西,但女孩就是不肯吃,並且拒絕承認自己有厭食問題。
後來家人要送女孩到台大住院治療,她也抵死不從,經過多番勸說,終於她願意就醫。曾美智與女孩多次會談,使用認知行為療法,勸服女孩吃點東西,也讓女孩知道吃了東西以後,體重不會上升得很快,總算讓女孩逐步開始進食,體重也逐漸上升到卅多公斤。
曾美智表示,厭食症病人,一次住院治療通常可增加四公斤體重,這名女孩雖然還是過輕,但總算肯吃東西,讓體重慢慢朝正常水準恢復。
|
花漾女人館歡迎您的加入∼∼ |
|
2007-2-5 10:00 PM |
|
jsl5193
區版主
積分 32065
發文 2823
註冊 2006-5-16 來自 台灣
狀態 離線
|
|
2007-2-5 10:03 PM |
|
jsl5193
區版主
積分 32065
發文 2823
註冊 2006-5-16 來自 台灣
狀態 離線
|
#5
厭食症是一種常發生在女性的疾病,病患常拒絕維持最低正常體重,或是極度害怕變胖。即使目前病因未明,但有研究指出,與內在體質、節食、外在壓力及心理社會因素均可能有關。
厭食症近年來有漸增之趨勢,其中九成發生在女性,特別是在已開發國家的高社經階層人士當中。但在臨床上,偶爾會發現男性或學齡兒童個案。
厭食症的臨床診斷標準是:第一,拒絕維持最低體重或體重低於理想體重的85%以下;第二,即使體重過輕,仍強烈害怕變胖;第三,對自己身材有不恰當的評價;第四,已造成無月經或連續三次月經沒來。
厭食症常發生在10到30歲的女性,平均發病年齡是17歲。有些個案是剛好發生在壓力事件之後,例如轉學,離家去外地求學,或是在身體、情感受創之後等等,但大部份仍為隱藏而漸進性發病。
其中一半的病人,偶爾會有暴飲暴食的現象;40%的病人,會自己催吐;而有些人會使用瀉劑、減肥藥或過度運動來想辦法降低體重。也有在長期節食減肥,飲食型態先產生異常後,再逐漸發展成厭食症的例子。
雖然有人再三指出:因為媒體過度渲染“瘦即是美”的觀念,造成厭食症的高盛行率,但是這點在研究上仍無法十分確定,因為此病仍有許多生物面及心理面的因素待澄清,但只有理想的體重,才能應付日常活動所需,過輕過重都不好。
厭食症常常合併焦慮、憂鬱、強迫性想法、或完美主義個性一起出現。也有研究指出:這類患者思考較固著、缺乏彈性;會極力想控制周遭環境,但又無能為力;或是有長期情感壓抑,社交被動的情況持續出現。
厭食症最讓人擔心的是,已經危害健康,並造成身體機能改變或不良合併症出現,例如電解質不平衡、貧血、無月經、蒼白虛弱、便秘、低血壓、心律過慢,甚至骨質疏鬆等等,請務必留意小心。
在家庭因素方面,厭食症患者常是比較脆弱、固執且被過度保護的角色,這類家庭對於衝突的解決能力,也較為薄弱。至於是否有基因或遺傳的因素,仍不是很清楚,但在厭食症患者的一等血親中,出現情感性身心疾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6到10倍。
掌握進食行為的大腦中樞--下視丘,及種種體內神經傳導物質,尤其是血清胺素,它們的失去調節與平衡,也已在厭食症患者身上發現。所以目前已確定,血清胺回收抑制類的抗憂鬱劑,對飲食疾患的長期治療,確實有治療效果。
至於厭食症的病程及預後,多數個案是起伏不定。有少數急遽惡化致死,也有幾近痊癒的個案。研究指出,發病5到8年內,有5%的死亡率;發病20年以上,則上升到13-20%,著名的美國歌星卡本特兄妹的妹妹,即因此症造成的重度營養不良而過世。
最後提到厭食症的治療,首重兩個立即性的階段目標:第一是營養重建,第二是恢復正常飲食型態。一般是採用門診追蹤,配合藥物治療,再輔以個人、團體或家庭治療;若有嚴重內科合併症出現,內科住院及強制灌食治療,也必須慎重考慮。
臨床門診,常見厭食症患者多由家人半強迫地帶來,除了心不甘、情不願外,更常見抗拒治療的情況,所以精神科或身心科醫師必須在治療一開始,就與患者訂立明確的治療“契約”,不容他們討價還價,堅定而溫和地讓個案接受規則追蹤。
在讓患者在漸漸信任醫師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治療聯盟”,並了解種種出現在厭食症的不適當想法、認知扭曲、不當進食或催吐行為、及種種可怕的後遺症,與醫師真正的好好配合,來尋求症狀的漸進緩解。
以上文章為林口長庚精神科
婦女身心醫學小組 蕭美君主治醫師所著
原載於自由時報
|
花漾女人館歡迎您的加入∼∼ |
|
2007-2-5 10:06 P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