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論壇 - 布袋戲專區 - [其他資訊]布袋戲淵源7
» 遊客:  註冊 | 登錄 | 會員 | 幫助
 

免費線上小說
動漫分類 : 最新上架熱門連載全本小說最新上架玄幻奇幻都市言情武俠仙俠軍事歷史網游競技科幻靈異 ... 更多小說

作者:
標題: [其他資訊]布袋戲淵源7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purple
  白金會員 
  觀人於言/觀人於後/多言不如 ...


 
  積分 31589
  發文 1869
  註冊 2005-9-4
  來自 偷得浮生半日閒~
  狀態 離線
#1  

動武林 驚動萬教──霹靂布袋戲王國

說起布袋戲裡的雲州大儒俠史豔文、萬惡的罪魁藏鏡人,或是命運坎坷的苦海女神龍與逗趣的二齒,曾經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無人不知,誰人不曉。他們之間的恩恩怨怨足足在電視上演了五百八十三集,成為今天四十歲上下一代的共同記憶。

  布袋戲風雲再起,創造當年電視布袋戲高潮的黃俊雄家族,如今第四代推出的「霹靂布袋戲」系列,不僅擁有自己的衛星頻道,劇中的主角素還真、葉小釵、一頁書等人,更成為青少年的新新「偶」像,各自擁有後援會,還分身無數,出現在漫畫、小說、電腦遊戲、小劇場裡,電腦網路上甚至有四十多個討論霹靂布袋戲的網站。

  緊張、緊張!刺激、刺激!究竟霹靂公司是以什麼武林絕招讓痴迷布袋戲的「老道友」重出江湖?又如何吸引新新人類成為傳統偶戲的死忠戲迷?

  去年六月,由霹靂衛星電視公司製作的「霹靂布袋戲」裡,人氣最旺的葉小釵登上了《People》國際雜誌中文版的封面。在這個雜誌社與霹靂衛星電視公司合辦的票選活動中,一萬兩千多張選票如雪花般湧進,表達戲迷們心目中理想偶像的代言人──雲州大儒俠由溫文儒雅、斯文俊秀的掃黑英雄馬英九高票當選;而習慣以力借力贏得最後勝利,似真似假、滿腔憂國憂民的素還真,其化身是省長宋楚瑜。此外多情坎坷的葉小釵是曾經演過多部「古惑仔」電影的俊美小生鄭伊健;女暴君由民進黨文宣部主任陳文茜獲選。當紅布袋戲偶像與高度敏感的政治人物對號入座的古今配對,引起廣泛的討論與報導。

§ 求新求變的霹靂王朝 §  

布袋戲廣受歡迎的部分原因無疑要歸功於霹靂製作公司。霹靂以其具有創意的演出吸引熱情的觀眾而出名。然而,高品質的製作並不是該公司成功的唯一原因。

霹靂還設計了一套銷售紀念精品及布袋戲木偶周邊產品的聰明行銷計畫,這可與大導演喬治•盧卡斯推銷『星際大戰』紀念商品的手法相匹敵。

再者,霹靂不必擔心無法滿足各電視網的要求,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電視台,也因而使他們有更多自由來製作他們所知觀眾會喜愛的節目。

  一般人會認為霹靂既已如此成功,那他們大可坐享其成。

然而相反地是,該公司卻不斷展望未來。最有力的證明就是他們即將推出電影『聖石傳說』。

大霹靂耗資上億元經費在這部影片上,而且甚至大費周張地將此台語片做國語及英語配音。他們的目標是要讓這部影片能出現在各個國際影展上,以期在其他國家中拓展市場。

事實上,如果台灣的布袋戲像日本漫畫和卡通一樣成為國際間最受歡迎的寵兒是一點都不奇怪的事。

布袋戲在台灣經歷了掙扎、失意,也享盡了光榮與驕傲。有一項傳統藝術創造絕無僅有的時代意義,至今仍吸引著新一代的年輕人觀賞,也算是中國傳統劇種的奇蹟吧!
  布袋戲自從清代發展以來,日趨普遍,尤以泉州、漳州一帶為甚,無論在戲偶、戲曲、戲台都自成一格,藝師輩出,將原本的江湖小藝,蛻變為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民間娛樂。
  直至十九世紀中期,布袋戲在福建一帶蓬勃發展,泉、漳、潮儼然成為掌中戲重地,戲班的組成,也漸由個人轉為師徒相承。此間,有不少福建藝師或自台灣前來習藝的藝師返台,將掌中戲流傳到台灣,廣受民間歡迎。自此,布袋戲更加發達,演出形式更為豐富,直至今日,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偶戲。

上期曾討論有關偶戲的各種名稱,而在台灣俗稱「布袋戲」之由來,大約有四種原因:
一、 音傳統戲偶本身除頭部、手掌與腳的下半段以外,軀幹部分、手肢與腿部,都是用布縫成的,其形如布袋,謂之。
二、 最早的布袋戲演出,藝師習慣將一身行當裝進布袋內,一只布袋行遍天下,而稱之。
三、 藝師常在演出時,將用過的戲偶,隨手丟進掛在戲棚下的布袋中,因而得名。
四、 早期演出的戲棚形狀類似布帳,因此稱為布袋戲。


  布袋戲最早傳入台灣的演出形式類似「耍苟利子」,是由明末清初的小戲棚杖頭傀儡戲演變而來,其特徵為單人演出,有簡單的鑼鼓配合,僅為短劇,沒有完整的全齣劇目。

  然而,自乾隆以來,福建地區戲曲特別發達,布袋戲逐漸採用地方戲曲,遂形成「戲曲布袋戲」。當時除擴大戲棚,並改良為精緻的木雕戲棚外,也採用了管絃樂器來充實曲目。而腳色方面也隨戲目有了豐富的變化,採用雕繪精美的戲偶。此時,大陸藝師渡海來台組班受徒,並將閩南演出形式傳入,戲曲方面也多沿襲,奠定台灣布袋戲日後演進的基礎。

  台灣的布袋戲發展到民國以後,將北管、平劇轉入布袋戲後場,並將歷史故事、章回小說、民俗演藝改編為曲目。此時戲班急劇增加,手法推陳出新,更甚者採用武俠小說或自編劇本來吸引觀眾,而才有「劍俠戲」、「金光戲」的產生。

  特別是金光戲打破傳統演出形式,前後場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後場捨棄傳統的鑼鼓曲目,改用唱片配樂﹔劇情也脫離歷史範疇,改為迎合社會與感官需求的自創劇本﹔而主角方面也因班底的不同,各有不同的主角人物。但是好景不常,金光戲因戲班的大量增加,導致良莠不齊,許多劇情偏於光怪陸離,在低俗浮濫的印象中,逐漸衰退。雖然金光戲因此式微,但在布袋戲史中仍佔有大膽前進的時代意義。

  當時台灣社會正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業社會,純樸的民風在物質生活的提高下逐漸崩潰,隨著新時代的來臨,傳統的娛樂方式已無法滿足感官需求,起而代之的是聲光效果的電影與電視。而傳統的北管布袋戲也跟其他民間戲曲一般,面臨改革與衰頹的命運。然而藝師們選擇了迎合時代脈動的方式來延續布袋戲的生命,如:「新世界掌中劇團」的陳俊然,「寶五州」的鄭一雄,「真五州」的黃俊雄。

  民國四十一年,政府為了「例行節約,改善民俗」,採取一連串禁止拜拜、普渡的措施,外台戲的演出也因此遭到禁演的困境。原為酬神性質的布袋戲,頓時失去生存的空間,許多戲班為求生計,紛紛走向戲院演出「內台戲」。

  所謂「內台戲」就是戲班以租金包下整個戲院,從演出、賣票、宣傳都由戲班負責,演出的收入全歸戲班所有,因此盈虧也由他們承擔,所以不論在戲的品質或內容上,無不卯足了勁來迎取觀眾的喜愛,以期場場爆滿。當時在劇本上也著手編寫較為引人入勝的連續劇情,許多戲也因場場叫座,造成欲罷不能的景象,像西螺的「新興閣」、雲林的「五州園」、關廟「美玉泉」、台北「赤宛然」、「小西園」……等劇團都有連續上演半年以上的紀錄。

  在金光戲沉寂了一段時間之後,布袋戲並未因此消失,民國五十九年,「電視布袋戲」成為布袋戲史最重大的轉變。由「真五州」黃俊雄所主演的「雲州大儒俠史艷文」在台視撥出引起一陣騷動,連演583集,締造了空前絕後的紀錄。

  在此布袋戲的全勝時期,黃俊雄布袋戲享譽全台,可謂「轟動武林,驚動萬教」。此時,外台戲班雖有增無減,但在品質及故事情節遠比不上電視布袋戲。造成內台戲與外台戲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

  台灣布袋戲演變至今,仍是電視布袋戲獨霸一方,但隨著傳播媒體的日新月異,其播出型態也有所改變,目前可見的有錄影帶租售、有線電視系統、衛星電視播送等方式,預料以後更會藉由電影、網路、電子遊戲來拓展更新的視野。

  除電視布袋戲外,傳統布袋戲也在有心人士的推展下,努力薪傳,在一陣文化保存的呼聲中,文建會也創造薪傳獎及民族藝師的指定,諸如國寶級藝師黃海岱、李天祿都得過該類獎項,並應邀前往各大院校及外國演講,致力於發揚國粹的神聖使命。

  布袋戲在台灣歷經了掙扎、失意,也享盡了光榮與驕傲。這一項傳統藝術創造絕無僅有的時代意義,至今仍吸引著新一代的年輕人觀賞,也算是中國傳統劇種的奇蹟吧。

本文原載於《霹靂會刊》第十五期(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

[ Last edited by purple on 2007-1-24 at 09:24 PM ]




2007-1-24 09:22 PM
查看資料  發短消息   編輯文章  引用回覆

可打印版本 | 推薦給朋友 | 訂閱主題 | 收藏主題

論壇跳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