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ilai
一般會員
積分 248
發文 29
註冊 2015-11-28
狀態 離線
|
#1 當羅漢遇上菩薩
十幾年前,進入新時代某些靈性課程的習修,當時專注而投入,心生法喜,覺得找到相應之法。
修行中,找到內在的清淨時空,頓時覺得這世界的紛紛擾擾,若能有所遠離,是多麼的美好。
當然政治議題、社會運動,之於我,是有距離的、是無感的。冷眼旁觀身邊熱衷於政治和社會運動之人事物,不解他們的激情從何而來。
當時,走的是一種羅漢道的清修方式。
有一位友人,我們在一靈修課程認識而成好友和工作夥伴。他廣結善緣,對於教育用心也用力,教育下一代成為他理想中的人才,不遺餘力。
經常可以看到她苦口婆心的將她所認知的教育理念,一而再,再而三的,推廣給學生、家長和周邊的朋友。更積極參與教改,組織協會,想要改善這個社會的教育現況。
這件事對他來說,十年如一日,再乘以2,今年邁入第20年頭了。
這是典型菩薩道的大菩薩。
當時的我,看這位朋友,總是覺得他熱情宣達理念的迫切,帶給我很的壓迫感。雖然跟她有一種姊妹般的情誼,但卻是兩個完全不同屬性的人,在各自的認知和情境中磨合著。
接觸中道後,經由中道主陳炳宏的引領,才開始了解,自己因為內在羅漢性的孤獨感,而無法招架有如八爪章魚的大菩薩的。
我想談談我所認知的中道,是如何看待羅漢型和菩薩型的人呢?
菩薩型的人,他們的特性就是廣結善緣,想要利益眾生。喜歡幫助人,有很多的朋友,但知交無幾人。喜歡熱鬧,靜不下來,以奉獻自己,服務人群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喜歡帶給別人快樂,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他們的對應很龐雜,但都樂此不疲,透過別人的回饋來滿足和成就自己。
而羅漢型的人呢?不喜歡人群,或不擅與人交際,喜歡安靜,偏好沉思,有些甚至是孤僻。他們有自己的高標準,不輕易妥協,寧願曲高和寡、孤芳自賞,也不想落入凡塵沾惹塵埃。
羅漢型的人著在「空」,而菩薩道的人,就是著在「有」。
所謂「著空」,簡單說就是,對於多餘的對應、繁瑣事務、讓自己不舒服的人事物會想盡辦法排除,不想沾惹,就是所謂的自了漢。過度的著在清淨相上,會變得無法融入於社會。所以這樣的人,可能常會覺得別人不懂自己,也容易感到疏離和抑鬱。
而「著有」就是喜歡被別人需要,喜歡被人看見,那種典型助人為快樂之本的人。因為往外連結過多,容易被攀緣,常常會因不知不覺的勞心勞力,而讓自己身體過度的承受。
我有另一位好朋友,她就是典型的大菩薩。她是一個非常有魅力,深受朋友喜愛的人,處處為人著想,做盡一切,卻換來心輪的累積,胸部不斷地增生肉瘤,一再地開刀,一再地復發,最後終至不敵病魔而往生。
這兩種類別不管為何?過度落入,著在上面,都會讓生命變成一種累積和承受。
中道的內涵,就是讓我們明白如何不著在羅漢的「空」,也不著在菩薩的「有」,去遞減所有我們會著在其中的識性和因果,累積和承受。也就是非空非有。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同時具備羅漢型和菩薩型的人格特質。只是你此生比較彰顯何種特質而已。與其說是人格特質,更可以說那是我們此生所要演繹的重點,也是要從中去超越的關鍵。但從究竟性來說,那也是我們的本願之所在。
所以,當我們在原本習以為常的對應對待中,開始覺得something wrong,或身體已經出現了警訊,那就是你的內在在醒你,你習慣的生活模式、以及人際網絡可能需要做調整,你就要開始反省,做出某一些改變。
當我們願意如此,就開始進入叩問自己生命的契機,叩問自己生命的中道,成為自己自主的臨在,我們的生命也因此得以自主而完整。
|
|